28.4 C
Hong Kon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TAG

Amazon

【會議法寶】Amazon禁用PowerPoint 點列式重點引起誤會阻進度! Jeff Bezos:Word比PPT更有效率!

相信打工仔對會議中圖文並茂的報告簡報一點也不陌生,通常需要介紹新計劃時便會用上PowerPoint(PPT)等軟件輔助,希望以圖表、相片等讓大家對計劃擁有一個更清晰的概念。而擁有網路商務、電子書、影音平臺、雲端運算服務(AWS)、無人商店等多重業務的Amazon,竟然不會在會議上使用PPT製成的報告,公司明文禁止以重點條列或 PPT 簡報當作會議報告,認為只是列出重點,在閱讀時容易因個人理解的差異而產生不同詮釋。 

【工作效率】「兩個Pizza」原則助攻亞馬遜稱霸電商市場!企業主管必學敏捷式管理3大要點!

一個團隊由多少人組成才是最適合呢?不少企業都有「人多一定好辨事」觀念,但原來要組建一支有效團隊時,規模大並不一定是好事。隨著團隊人數增加,更需要多花時間溝通和交流,反而會降低個人和團隊生產力。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就以「兩個Pizza原則」(Two Pizza Rule),規定會議及團隊人數,都不該超過兩個薄餅能餵飽的人數,以提高工作效率,帶動品牌賺大錢! 團隊中人愈多,代表有越多的東西需要協調管理,浪費更多時間成本。為提高效率,Amazon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就想出一套敏捷式的管理技巧,正是「兩個薄餅原則」。他認為無論是會議、還是工作團隊的組成,都不該超過兩個薄餅能餵飽的人數。貝索斯認為,一個較小的團隊,花在管理和讓員工隨時進入工作的時間會更少,而花在需要做的事情上的時間就更多。因此他儘量縮減不必要的會議,而參與會議的人數也要精簡。通過「兩個薄餅」的組織方式,團隊更能有效地為亞馬遜每年開發新產品,並拓展新業務,以維持「電商王國」的稱號。 「兩個薄餅原則」也能夠有效防止Free rider出現。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Jennifer S. Mueller表示,早在社會心理學初創時期,就有人提出團隊規模的問題。她回想起1861年的法國農業工程師Maximilian Ringelmann在早期研究中,發現拉繩子的人越多,人均出力越少。近年不少企業都重視「團隊建立」(Team Buidling),希望提升一眾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回到公司後緊密合作。可惜團隊總會有Free rider,工作能力未必是差,卻成日妄想依靠其他團隊成員不勞而獲,直接讓團隊戰力大打折扣。雖然目前對最佳團隊規模的研究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一般都應該是在5至12個人之間,或是5至9個人最妥當。   敏捷管理3大原則: 1.讓團隊清楚要承擔哪種任務 領導人應該要與員工商討分工及工作目標,讓團隊清楚要承擔哪種任務,例如確實制定需要搜集多少份資料、提交多少份報告等。例如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同樣是採用「兩個薄餅」模式,公司有超過 30 個類似專案小組的「分隊」(squad)。這些分隊的形成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如建立 Android 用戶清單、改善音樂清單、負責專輯版面等。分隊的好處在於可以敏捷行動,當問題出現時,負責該部分的分隊可即時處理,而且因為獨立自主運作,就能免去需先向上通報,或必須和不同單位溝通,令團隊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2.將資訊透明化 要提高工作效率,更快速達成協議,就要將資訊透明化,確保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深入參與目標計畫。當傳遞資訊直接快速,不但能誤會降低,也兼顧團結性,能夠往同一目標前進。   3.定期進行檢討 雖然團隊人數不多,但還是需要定期召集負責組員,讓大家互相了解工作進度,從中給予具建議性的意見,可協助團隊分析問題,務求下個階段有所改進。   不過管理者必須注意的是,在「兩個Pizza」原則下,有不少工作都只由一至兩位團隊成員獨立完成,因此,當有一個人請假或離職,其他成員很有可能得重新摸索整個工作流程,同時也容易造成員工長時間處於高壓工作環境,令員工流動率就會偏高。所以領導層必須多加留意,並應該定期給予員工協助,才能揮出其效能。

【品牌形象】Amazon時隔5年換新App icon竟惹負評!企業如何打理品牌門面避開公關危機?

要了解一間企業形象及理念,第一時間通常都會注意其標誌。因此,標誌有著為企業向外傳遞品牌獨特形象作用。隨著商業發展,近年不少品牌及企業都轉換沿用多年的標誌,希望加強品牌辨識度,或帶來新鮮感,不過如何管理品牌形象也是一大學問。 亞馬遜(Amazon)早前更換應用程式的圖示(icon) ,以招牌微笑曲線配上藍色鋸齒封箱膠紙的圖樣,取代原本使用超過5年的購物車樣式。不過亞馬遜的新 icon 惹來負評,有人覺得它與前納粹黨領袖希特拉的樣貌十分相似。亞馬遜的新 icon 引起負評後,公司就悄悄地更換新Logo,把原先鋸齒封箱膠紙,改成撕了一角的膠帶。不過亞馬遜仍未澄清是否因爲輿論而再更改程式圖示,只表示希望這次全新改版,能讓消費者在電話購物時開心,嘴上能掛著微笑。 企業更改公司 logo 以至僅僅應用 app 的 icon 是一大學問,由配色、圖形到文字,都反映著品牌價值,也反映出品牌領導者觀點。而就算設計優秀,不代表品牌就會成功,而是圖像的核心意義應該要切合到品牌所推出的產品或服務,更好的是能夠直接反映該品牌與同業的差異。針對這次風波,有廣告公關專家指出,隨著美國社會越來越多元,消費者對種族、性別平等、政治議題愈來愈敏感,大家都非常重視各大品牌的立場。所以品牌在設計圖像時,除賦予公司理念,更要小心檢視是否會被錯誤解讀,在正式發佈及宣傳前,需要反覆檢查檢查設計有沒有任何會被曲解的可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公關危機。     ●各種品牌標誌和圖像設計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有的品牌會在提供新服務或新藍圖時順勢推出新icon ,也有品牌會利用視覺改版打一場公關戰,試圖聲明公司立場以解決負面評價。   除Amazon外,早前Google都對旗下產品icon重新設計一番,不過新圖示卻引起用戶和公司內部一致劣評!為整合服務,Google早前宣布決定將G Suite改名為Google Workspace,同時為用戶產品換上新圖示,包括Gmail、日曆、雲端硬碟,文檔等軟件,均採用Google品牌標誌紅黃藍綠4色搭配,藉此強調平台統一性,以及互相整合概念。可是大量用戶在社群平台表達不滿,主要是抱怨新圖示設計過於類似,不易辨認。網民最不滿的就是經常使用的Gmail由深入民心的「白底紅M」變成了四色彩M,相當不便。 有意見的不只用戶,就連 Google 員工都在Twitter 發文,認為新圖示缺少人性,不是為了效率,也不是方便用戶設計。「很不直覺,就是你沒辦法一眼看出是哪個 App」他指出如果圖示差別夠明顯,用戶就能更快找到要用的程式。但現在用戶需要更仔細檢視每個圖示,再想一下,才能確定是不是自己要的 Google 產品,因為這些圖示顏色完全一樣,只是形狀有些微差別。所以一個好的標示,除要在短時間內表達出企業核心思想外,更要有利於產品信息的精確傳達,從而讓用戶快速而精確無誤地接收及識別。 ●統計 Google 殺死了哪些產品的名網站 「Killedbygoogle.com」在Twitter...

【大眾結業】書局執笠代表實體書不受歡迎?調查:電子書根本唔係對手!

昨日大眾書局突然宣佈全線結業,結束在香港超過40年實體業務,書迷紛紛感到可惜。環顧現時大型書局只剩下俗稱「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印)及誠品,後者近年更以「誠品文化」為主力,將書店結合銷售文創產品、餐飲配套,實體書只是吸引讀者「入場券」,早在之前文章已經提及過。有本地二手書店慨嘆現今看書的人減少,亦有人認為智能娛樂、電子書逐漸取代實體書。然而有美國消費報告指出,電子書龍頭Amazon在2019年曾指出,電子書業績仍遠遠落後於實體書。所以大眾書局「死因」是否實體書被電子書取代?答案卻未必如此。今次就和大家分析一下。 ‧大眾書店突然全線結業,結束超過40年實體業務。 電子書銷售只佔10% 美國出版商協會2019年末曾發表報告,指出全美國在2019年所有書籍收入達260億美元,其實並不是一個細數目。不過最有趣的是,很多人以為電子書已經取代傳統書籍,但業績反映出來的卻是完全相反:實體書佔226億美元;電子書才佔20.4億美元,電子書銷售額連實體書一成都未到,Amazon Kindle發跡過12年,街上使用的人依舊不多,可見根本不是實體書「對手」。英國書商協會更認為電子書泡沫已經破裂,更認為實體書在情感、美感無法取代,亦是現代人逃離科技的渠道,更指出6成實體書銷售額來自44歲以下讀者。據尼爾森調查顯示,「工具書」如烹飪、旅遊、童書等實體書會較受歡迎;至於小說則在電子書表現較佳。從此證明,電子書並非書店結業最主要原因,關鍵是書種、銷售方式。 ‧電子書出現多年,但銷售額仍然未及實體書十份之一。 ‧實體書給人情感、美滿感覺,同時都是文化、裝飾家居好擺設。(按:書唔好齋擺,要睇啊!) 台灣網購書成港人習慣 大眾書局紮根香港多年,但受制於實體店地域、時間限制,擺放書本和種類也有限,加上租金高企,無法經常提供優惠。另外近年台灣大型書店如金石堂、博客來等都大搞網絡賣書,深受港、台書迷歡迎。由於無需租金、無地域、無時間限制,不同種類書本都可以放上平台銷售,故經常可以提供折扣,甚至可以找到舊書、稀有書籍。只要一上它們網站,就發現不少熱門書籍都有79折甚至半價,加上香港有大量取書點,如7-11、順豐收貨店甚至直接送到家門口,時間不過2-3天時間。若買多本的話,隨時比實體店更便宜。 觀乎大眾書局以至本地書店多年來甚少經營網上業務,已經錯過佔領網購實體書籍市場最佳時機。另外大多大眾書局的「周邊」都只是實體CD、影音產品,但專門發燒友卻不會選擇在這裡購買;樂迷亦轉到網絡串流平台聽歌。對現有僅存大型書局而言,怎樣購書、怎樣結合實體書及文創產品,以及開拓網絡市場,相信會是未來重點。 ‧台灣博客來大搞網絡書店,無時間和地域限制,故一些受歡迎的書籍都可以大打折扣吸引書迷。(按:書價為台幣)

【武漢肺炎】港人購物模式轉向網購平台!向Amazon學習網店經營之道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許多人都盡量避不出戶,以減少在外感染風險,對實體零售、餐飲行業造成了巨大衝擊。惟疫情之下,網購市場變得火熱。不過有部份網店都面對訂單增多,供應卻短缺情況,加上要安排送貨等事宜,那麼要怎樣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及經營呢?不妨參考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如何維持效率之餘,快速作出應變,營造成功品牌印象吧!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過往12個月內有網上購物的人數比率已由2004年7%升至 2018 年的 35.8%,14 年間勁升 4倍,而2018年統計數據指出,花在網上購物的金額中位數亦由兩年前的2,000元增加逾倍至4,100元。當中有76.2%人表示上網購買日用品和衣服鞋襪。近月網購更成為市民日常購物常用方法。網上購物平台HKTV MALL在1 月平均每日訂單量為 22,400 宗,按年和按月分別上升64.7%及19.8%,平均每日訂單總商品交易額達 1,090 萬元,按年大升49.3%,1月的訂單總商品交易額達3.38億元,大升 49.6%。 1.開設「小型配送中心」 疫情不斷升溫,市民心急如焚,使網購訂單激增,不少線上購物平台,如百佳、惠康等出現網上購物通道擁擠、需在線排隊數分鐘至1小時不等情況。而HKTV MALL則在2月開始,上調免費送貨金額至800元,並擴展自提點。Amazon同樣面對大量突如其來的訂單,平台難以負荷物流需求。所以,最近Amazon在美國幾個城市的市中心開設「小型配送中心」,位置接近民居,配送中心能夠在幾個小時之內,將300萬件商品分送到客戶家中,以此加強快速到貨服務。 2.不存在缺貨煩惱 快速處理供應鏈中斷危機 作為電商巨頭,一直以來Amazon都採用「精益庫存」(lean inventory)策略,即以最小資源源投入,不花錢購買和儲存大量商品,節省成本支出同時,也能讓平台在運作上更有效率。由於Amazon屬於經營網購與物流平台,毋須負責生產事項,有6成貨品供應是來自第三方。就在疫情爆發初期,Amazon曾向主要合作品牌廠商發出緊急電郵,了解品牌在內地製造業和物流停滯下的供貨情況,從而得知商品是否潛在短缺問題。Amazon隨即要求在各個主要在中國生產商品的品牌,其存貨量由過往2至3週,增加到6至8週。加上在全球化與生產廠商選擇眾多情況下,Amazon也可以迅速尋找其他貨源代替。 3.出手打擊炒價 疫情消息一傳出,各種防疫商品如口罩和酒精搓手液瞬間成為瘋搶目標。美國科技雜誌《Wired》揭露,肺炎疫情爆發後,Amazon平台上就有商家刻意哄抬商品價格,例如將口罩價格調漲至市價5倍。所以,Amazon公布已把超過 100 萬件跟疫情相關產品下架。除打擊炒賣行為外,下架貨品對象還有屬於不實描述的產品,包括聲稱有效抵抗,或是可以抑制甚至治癒新型冠狀病毒的商品。Amazon透過聲明強調,公司貫徹賣家要傳遞「正確訊息」,禁止一切誤導消費者行為,也要遵守價格政策,嚴禁炒賣圖利。Amazon此做法不但讓無良商人引以為戒,讓消費者能安心購物,也成功營造品牌正面形象。

【疫市商機?】方便居民日常購物!Amazon住宅區無人超市正式投入服務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許多人都盡量足不出戶,無非都係想減少與人密切接觸。電商巨頭 Amazon 早前就在美國西雅圖市區開設首間無人超市 Amazon Go Grocery,服務區內居民,將無人商店系統及技術加以發展。 售賣新鮮產品為主 Amazon Go Grocery 無人超市販賣新鮮食材或農產品為主,店內提供超過 5,000 種商品,面積比 Amazon Go 大5倍。無人超市使用與 Amazon Go相同的門市管理和收銀系統,首先顧客要利用智能手機中Amazon 應用程式,掃描帳戶QR Code完成身分認證,然後才能進入超市。 店內天花板藏有鏡頭和感測器,會自動記錄用戶從貨架拿取哪些商品。Amazon為簡化購物流程,讓系統更容易識別價格,所有商品都預先標價。而離開超市時,應用程式會自動結帳,並從帳號綁定的信用卡扣款付費,節省排隊時間,非常方便。Amazon Go Grocery 除售賣商品外,還會作為電商平台的微型物流和提貨中心,門市內設有機器人和物流人員,務求在最短時間內處理客戶訂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v=XHnRWb1JeZg&feature=emb_logo   ●店內職員主要負責上架陳列、補貨和提供協助,並沒有置設任何收銀機或其他收費方式。 ●Amazon無人商店系統辨識客戶本人和相應帳戶,官方建議用戶與其他非同帳戶持有人在店內購物時,不要幫別人拿取商品,以免影響結帳。 針對客群有別 Amazon一開始設立的Amazon Go 無人便利店,主要售賣輕食和飲品,規模較為小型,主要服務上班族,目前在全美國有25間。Amazon Go...

【試驗結束】合作2年宣佈停止直接向Amazon供貨!Nike為何不留在全球最大線上零售平台?

11月和12月都美國銷售旺季,不少電商已積極迎戰。消費者體驗公司Episerver發表《2019年假日購物趨勢報告》指出,與2017年和2018年相比,電商網站流量在今年上半年間倍增。當中有42%消費者更計劃今年會在線上零售商亞馬遜(Amazon)購買禮物。雖然Amazon在送貨速度上佔優,成功建立顧客忠誠度,並擁有每月2億活躍用戶,但運動用品巨頭Nike早前宣佈「作為Nike直接面向消費者,提升消費體驗重心的一部分,我們決定結束與Amazon的合作試驗。」意味將會停止直接向Amazon供貨,但仍然會繼續與零售商和平台牢固合作夥伴關係,無縫地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服務。 山寨貨充斥亞馬遜 Nike忍無可忍 Nike一向對拓展網上銷售相當謹慎,直到2017年就決定與Amazon展開合作,由 Nike 直接提供商品作銷售,從而換取更嚴格的假冒產品管制,和對未經許可產品銷售的限制,當時是雙方共同發起的一個試點測試。在流量龐大的平台刊登商品,一般都可以為品牌帶來可觀收益,可是短短2年,Nike就決定中止試驗計畫。 事實上,電商平台上充斥不少大品牌仿製品,並蠶食官方品牌利潤。為減少平台上的冒牌品,Amazon為品牌進行註冊驗證,而Nike屬於最早註冊一批,而雙方更在2017年開始合作,希望藉此打擊假貨,同時Nike亦可以順勢取得旗下產品在電商銷售平台上的各種消費者資訊。 然而根據《彭博》報導,被下架產品只要轉過另一名字就能重新刊登,而且用戶搜索相關產品時,第一時間出現的並不是Nike官方產品,導致Nike官方帳戶瀏覽數較低,反映打擊山寨貨成效未如理想。10月時,包括Nike在內,有超過1,000個品牌參與的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AFA)就向美國政府提交申請,要求將5個地區的Amazon網站加到「惡名市場」列表之中,以表示Amazon正販賣侵權貨品。 全面改革零售策略 升級自家線上商店平台 雖然Nike不再直接供貨予亞馬遜,但仍會繼續使用Amazon的網絡服務運行其網站和移動應用程式。在今年5月底公佈的財報中,Nike透露線上銷售增長35%,所以Nike希望發展自家應用程式及官網,成為Nike未來銷售平台。Nike利用AWS雲端計算技術,為其應用程式與官方網站提供分析。8月份時,Nike宣佈收購AI新創Celect,希望在網站採納其技術,用於分析消費者行為,進而推敲出消費者喜愛的款式,以及可能的購買地點。 加深消費者個人化體驗 Nike去年營收為360億美元,其中68%收入來自批發商。換言之,只有相對約30%比例是透過Nike的自家渠道銷售。因此,在拓展電商平台同時,Nike也希望更注重消費者個人體驗,親自了解用戶需要。去年,Nike便在紐約開設全新旗艦店,特別注重顧客購物體驗。消費者不單可以參考現場所提供的各項數據揀選球鞋,也可以選擇客製化。Nike表示,實體零售的未來在於創造具有吸引力的購物體驗,並且必須和網上平台一樣,提供即時和個人化服務,才能夠吸引顧客。 對於知名度有限的小品牌來說,要捨棄Amazon這些知名線上零售商並不容易。不過Nike有勇氣出走,反映委身於大型平台,絕非拓展銷售量的唯一出路,亦能讓人們了解到傳統實體零售業是不會輕易被電商所取代。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