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C
Hong Kon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TAG

新冠肺炎

【抗疫基金】政府再注資64億元較上一輪增兩倍!一文睇清防疫抗疫基金4.0受惠行業及資助額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今日為防疫抗疫基金進一步注資舉行記者會。張建宗表示,擬向基金注資64億元,並集中援助因收緊社交距離措施而受重創的行業,包括運輸、飲食、零售及旅遊業。昨日立法會財務委員審議注資撥款申請,並順利通過,預料各行業最快1月份可收到資助。到底受影響行業可得到多少資助金額? 張建宗稱,新一輪64億資助中,有55億元用於資助各受直接受影響行業,一共有 19 項資助,其餘9億元用作備用: 餐飲業 受惠對象 詳情 持牌處所面積 資助額 餐飲   < 100 平方米 $100,000 >100至200平方米 $200,000 >200至400平方米 $300,000 >400至700平方米 $400,000 >700平方米 $500,000 卡拉OK場所、夜總會及酒吧/酒館 每間按照指示須關閉整個持牌處所範圍的餐飲處所,可額外獲發50,000元的一次性資助 食環署街市/公營屋邨內的熟食小食攤檔承租人 50,000 元的一次性資助 商營浴室 100,000 元一次性資助   美容院及電影院 受惠行業 詳情 美容院、按摩院及派對房間資助計劃 每間受影響的美容院或按摩院處所,按其在該處所工作的員工人數發放一次性分三個層階的 津貼(金額分別為 30,000 元、60,000 元及 100,000 元) 連鎖美容/按摩院可獲得最多 300 萬元的資助 向每間受影響的派對房間發 放一次性 40,000 元的津貼 電影院資助計劃 向於 2020 年 11 月有作商業營運、持公共娛樂 場所牌照的現有電影院提供一次性資助,資助 額為每塊銀幕 100,000 元,每條院線最多可獲 300 萬元資助 體育及其他娛樂處所  受惠對象  詳情 健身中心及體育處所 發放一次 性 100,000 元的津貼 因取消文娛康體活動而受影響的兼職導師/僱員/工作人員 向因於 2020...

【急謀轉型】疫情下全球演唱會行業損失逾 2,325 億港元!網上演唱會點樣開拓新商機獲利?

向來不少人不惜花重金買票觀賞演唱會,為的就是能欣賞心儀歌手在舞台上落力演出,感受現場氣氛。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少本來規劃好的各大小實體演唱會幾乎取消。重挫演唱會業。根據外媒報道,今年全球演唱會行業損失逾 300 億美元(約2,325 億港元),當中包括三月份起行業停滯後共 97 億美元(約 752 億港元)票房損失。面對困境,近期音樂界業者就積極嘗試新出路,網上演唱會慢慢興起,到底收入又可唔可觀呢? 根據全球最大演唱會數據統計網站Pollstar的年末報告,全球演唱會業 2020 年因疫情損失了超過 300 億美元,遠遠超過該網址在4月份時預計的89億美元損失,而損失數字並不包括與現場演唱會相關的經濟活動,例如運輸,生產,周邊商品營銷,特許經營和贊助等。今年四月,韓國男團「BTS防彈少年團」因疫情關係,在首爾奧林匹克主競技場舉辦的「MAP OF THE SOUL TOUR」4場演出也確定取消,預計影響20萬名觀眾,粗略估計損失近1.6億港元。以這次首爾演唱會來算,1場演出約可容納5萬人,票價分為P席143000韓元、R席132000韓元、S席121000韓元、A席110000韓元、B席99000韓元等,依照5種票價計算,平均一場票價121000韓元,以全場5萬人計算,1場損失60.5億韓元,4場等於損失242億韓元,折合近1.6億港元,當中不包括未能出售周邊或直播販售等相關商品損失。 ●鑑於香港第四波疫情嚴峻,楊千嬅原定在年底舉行的6場演唱會取消。   網上演唱會靠視覺「吸粉」 演唱會非常講究臨場感,要成功吸引粉絲,就要提升線上音樂會的規模和層次。因此業界就加入更多創新元素。南韓流行音樂三巨頭之一的 SM 娛樂公司就和韓國最大門戶網站 Naver 合作,透過 Naver 旗下網路直播及影音串流平台 V LIVE...

【第四波疫情】限聚令收緊至2人 食肆堂食晚上10時結束 一文睇晒最新防疫措施

本港疫情繼續嚴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第四波疫情來得很快,以本地個案為主,而且很多均是源頭不明,增加追蹤難度,因此政府收緊多項防疫措施,並由明日(2日)凌晨起實施,為期兩周,詳情如下: ● 限聚令收緊至2人 ● 除緊急和必須服務外,公務員在家工作,情況與7月時相若,並呼籲私人機構盡量安排僱員在家工作 ● 關閉卡拉OK、麻將館、泳池、遊戲機中心及遊樂場所 ● 健身中心和體育處所可繼續開放,但最多只能二人一組,且活動期間需佩戴口罩 ● 食肆堂食時間縮減至早上五時至晚上十時,每枱由4人收緊至2人, ● 兩大主題公園海洋公園及香港迪士尼樂園要關閉 ● 繼續營業的表列處所必須張貼「安心出行」二維碼在門口或當眼處 政府會提高檢測和檢疫能力: ● 增加在郵局樣本瓶派發量;政府亦正和港鐵商討在主要車站派發樣本瓶 ● 增加社區數目 ● 重用八鄉少年警訊中心、鯉魚門度假村作為檢疫中心;竹篙灣檢疫中心第三期將陸續交付 ● 租用兩間酒店作檢疫用途   現時違反限聚令、口罩令、強制檢測令定額罰款為2,000港元,林鄭認為需要加強執法和,並提高懲罰,罰款應以倍數提升以提高措施阻嚇力,稍後會經行政會議再討論,提高違反限聚令、口罩令及強制檢測令的定額罰款金額,增幅料以倍數計。部分以私人場所方式繼續營運卡拉OK、派對房間等活動,政府將同樣以表列處所限制方式執法。另外政府將設熱線,讓市民舉報違規行為。   ●林鄭指,政府將設立熱線,鼓勵市民舉報在私人場所進行公眾活動,否認此舉是監控市民,並認為全民檢測不是最迫切的事。

【疫情衝擊】在家用餐成為常態!餐飲業界做外賣之餘還有哪3招減少損失?

在肺炎疫情衝擊下,各行各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餐飲業更是首當其衝。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在7月份表示,該月餐飲業損失超過40億元生意。要捱過逆境就必須應變,雖然不少餐廳都紛紛轉開拓外送市場,不過實際上疫情對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已經出現明顯變化。餐飲業界做外賣之餘,還應該怎樣做來應對人們消費習慣的趨勢轉變呢?   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在今年3月底發表針對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11個亞洲國家的消費者調查,結果發現「在家中用餐」頻率有所提升。在香港,有77%受訪者表示會優先選擇在家用餐。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表示,民眾的消費習慣已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Ryan指出:「消費者思維以及行為已經重新定位,這可能會造成長期後果。」以中國為例,有超近9成人表示即便疫情結束,仍會選擇在網上購買新鮮食材自己處理,意味在家用餐、外帶或選擇外送可能會比外出用餐多。 黃家和表示,食肆日間堂食生意平均佔總營業額近四成,而受疫情影響,餐飲業損失七八成生意,單計7月份全行損失就逾40億元生意。他指出不少市民早已習慣自己煮,上班族則自備飯盒,就算食肆轉型做外賣都幫助不大。而且不是所有食肆都能轉型提供外賣服務。那麼餐飲業界能夠怎麼做減少損失?   1.研發料理包開拓「宅商機」 疫情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以往的「無飯夫婦」(即不在家煮食,單靠買外賣或外出用膳)都開始在家煮飯仔。不過小家庭通常都掌握不到買餸份量,餸菜往往都買得太多,吃不完通通丟掉太浪費。因應消費者「在家中用餐」頻率增加,餐廳可以嘗試提供多款不同的方便餸包,例如是已醃好的食材或是一煮即食的菜式,並提供到戶服務。餐廳亦可選出合式菜式,研發「冷凍料理包」,讓消費者在家也能品嘗到餐廳口味,搶攻防疫商機。     2.跨品牌合作策略 雖然有不少餐廳轉做外送拯救業績。不過菜單不是越豐富越好,一般來說,較輕便食品會方便運送和進食。而且如果單單只推出平時已有的食物,很難脫穎而出,因此可透過品牌跨界合作方式,用「搭餐」的形式加強餐點優勢,滿足消費者需求!     3.精緻高級餐廳可推「家庭組合餐」 著重於「餐飲體驗」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類型的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送、外帶,但這些餐廳為了生存也開始改變了作法,以美國加州洛杉磯比華利山知名米其林餐廳「Spago」為例,推出每人59美元、讓客人到店自取的「家庭餐」,一次可享受多種精緻餐點。  

【航空業喜訊?】香港新加坡「旅遊氣泡」達成原則上協議! 旅客出發前5大必讀事項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15 日)下午召開記者招待會表示,香港昨日與新加坡,已就建立雙邊「航空旅遊氣泡」達原則性協議。邱騰華指,通過協議及安排,旅客毋須再於當地隔離 14 日或履行居家令,雙方的行程亦不受限制,可在市區自由活動。那麼出發有哪些事項呢? 「旅遊氣泡」來源於英文Travel Bubble,解作圈閉的旅遊運作,或者稱為旅遊小圈子。而由6月起,政府開始與世界11個地方商討旅遊氣泡安排,未來可運用與新加坡達成的旅遊氣泡框架為基礎,與其他地方政府作討論,但不包括台灣.   香港新加坡旅遊氣泡的5項框架內容︰   1)「航空旅遊氣泡」旅客須接受兩地互認的2019冠狀病毒病聚合酶連鎖反應測試,並呈陰性結果。檢測費用由旅客支付,雙方政府將研在購買機票時一併收取。 2)「航空旅遊氣泡」旅客抵埗後,無須接受強制檢疫或進行居家隔離,行程亦不受限制; 3)旅客往來的目的不設限制,無論探親、商務,旅遊均可; 4)旅客無論往來均只可乘搭指定的點對點航班,同時不會載有任何轉機乘客或非「航空旅遊氣泡」旅客。而旅客14天內亦不能到過出發地以外的其他地方。 5)「航空旅遊氣泡」規模可隨時作出調整,可以增加旅客人次或暫停往來,以配合兩地疫情最新發展。   為推行與新加坡的航空旅遊氣泡,邱騰華表示香港政府需時修改法例及做準備工作,包括要就兩地病毒檢測做互相確認,實驗室及機構名單需交給對方,具體做法仍需雙方討論,至少要求旅客提供出發前72小時內的檢測報告。港府亦需與航空公司及機場商討安排,預料相關工作需時數周處理,完成後即可啟動旅遊氣泡。不過,目前香港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協議仍在商討階段,究竟何是才真正推出,就有待政府公布。  

【經濟熱話】疫情暫緩後真的會迎來「報復式消費」?避免衝動購物4大法則!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最近開始出現緩和跡象,本地零售亦似乎出現一些甦醒跡象。去年8月開幕的K11 MUSEA會員銷售額在過去的周末更大幅上升約四倍,當中奢侈品、鐘錶珠寶方面的營業額升幅更高達60%。而據外媒《WWD》報道,奢侈品品牌愛馬仕(HERMÈS)在廣州的旗艦店重新營業當天,單日銷售額竟達270萬美元(約逾2,000萬港元),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單日業績。 最近常常聽到人們因疫情期間減少外出,留在家太久,因此當疫情過後就會想要放肆購物和到處遊玩,而且花費金額會比之前的還要高,以釋放抑壓多時的消費意欲和壓力,就是所謂「報復性消費」。事實上,有人認為「報復式消費」更多是源於心理學所指的補償性消費(Retail Therapy),指人們會透過購物來犒賞自己,改善心情,以此釋放平日生活壓力。不過在全球經濟衰退、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創新高的情況下,真的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嗎?還是如果「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般,在越是經濟景氣不佳情況之下,人們改以購買奢侈品牌較便宜的產品?萬一真的想釋放壓力,又要怎樣消費才算是聰明理性呢? 「報復式消費」僅是短暫  ?不同國家存款帳戶皆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 隨著疫情稍有緩和,不少商家期待「報復式消費」,不過很多跡象顯示,「報復性消費」可能只是部分人的想像,消費上確有反彈,但也僅是短暫。更多人推斷的情況是如同金融海嘯時一樣出現口紅效應 (Lipstick Effect*),人們會因收入減少而削減奢侈品的消費,改以購買較低價的產品。(編按: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口紅雖然不是民生必需品,不過卻因為價格低廉且,在購買過程時能帶來心理慰藉) 也許只是出於對經濟環境好轉的期望,才樂觀地傳出「報復性消費」一說。而就算會有「報復式消費」行為,但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比起「報復性消費」,在經濟低迷及不明朗情況之下,人們傾向存錢更甚於消費,以避免各種風險,例如失業。 中國人民銀行早前公布「2020年第1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消費」居民佔22.0%,比上季下降6%;反而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則較上季上升7.3%,佔53.0%;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佔25.0%,比上季下降1.3個百分點。此外,人行4月10日發布的數據報告,2020年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4,012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歐洲中央銀行和英倫銀行的數字,歐洲五大經濟體中有四個的儲蓄率在三月份急劇上升,遠高於長期平均水平。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存款均有所增加,例如法國3月份儲蓄接近200億歐元(約1,699億港元),遠高於銀行存款38億歐元(約322億港元)的長期平均水平。隨着危機加深,儲蓄增長都有所加速,根據法蘭西銀行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的儲蓄總額增加600億歐元(約5,096億港元)以上。至於意大利儲蓄168億歐元(約1,427億港元),遠高於34億歐元(約288億港元)長期平均水平。 儲蓄增加情況並不局限於歐洲,根據《2019儲蓄調查報告》,23%美國人不會從收入中抽出一分錢用於儲蓄,63%沒有年度儲蓄計劃,74%的人將少於月薪的10%用於儲蓄。不過,美國經濟在新冠肺炎衝擊下,大部分家庭和企業開始儲蓄大量現金。據《CNBC》報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資料顯示,自美國在1月份開始爆發疫情以來,美國銀行存款帳戶激增2萬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很多家庭,甚至大企業都開始儲蓄現金。單在四月份,存款額大增至8.65億美元,比起去年一整年存款增長的幅度還要高。   怎樣消費才算是聰明理性呢? 小編明白大家總有東西想買,想要瘋狂購物的時候,不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當然不能亂花費,以下4大法則助大家聰明理性消費!   1.實用比便宜更重要 有不少人買商品時一味想著要便宜,但過度的勤儉有時反而會花更多的錢。例如電子產品方面,原廠價格通常都是比雜牌高好幾倍,所以不少人就會買較廉價的商品,但「價錢反映質素」,雜牌耐用度不高,很快壞掉,最後會發現消前前後後花費在購買雜牌產品上的總額,早已等同一個原廠價格。   2.擺脫「減價」誘惑!只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 經濟活動復甦,商戶都會推出各種促銷優惠,例如買一送一、第二件八折。先前無法外出購物的你,就有可能更容易衝動購物。因此付款前要先冷靜思考自己購買的原因:「真的有需要嗎?」、「家中是否已經有類似的東要?」或者直接回家多考慮兩天,兩天過後仍希望置入的話才購買,以免自己後悔。   3.列出清單 先在購物前在家列出清單,例如想要的物件款式和大約預算,然後於購物時遇到心儀物品時,不妨看看是否符合清單上你自己所列明的條件。同時跟自己約定,只買清單上的商品,避免過度消費。 4.高價位商品先存錢再買 有時想買奢侈品,例如手袋,想到信用卡可以分期付款就衝動購物。因為即便是零利率分期,都是代表著目前的經濟條件並不足以購買高價位商品。何況如果購買次數多,就會令人在不知不覺間用多金錢,不利財政狀況。假如真的想要購買高價位商品,可以每個月都存一小筆錢,在達到特定目標時,才送給自己,或許可以帶給人更大成就感,也更代表著你有能力透過儲蓄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恩格爾定律】調查:疫情令全球消費模式大改變!唔出街咁啲錢用咗去邊?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疫情之下,消費意欲大受打擊。羅兵咸永道(PwC)早前發表《全球消費者洞察調研2020》報告指出, 市民兩大增加的消費項目分別為食品及娛樂消費;而購買非食品類商品的支出則明顯減少。到底當我們跨過疫情,經濟開始復甦後,個人消費者及企業的行為模式會出現哪些改變呢? 羅兵咸永道(PwC)早前曾就全球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及行為,進行兩次綫上調查。第一次調查在去年8月至9月進行,於全球五大洲27個國家和地區、訪問逾1.9萬名消費者;第二次則在今年4月至5月進行,訪問來自9個國家或地區的4,000多名消費者,藉以探討疫情如何加速改變消費行為趨勢。 食品開支增加 報告指出,疫情爆發後,各個家庭的收入及支出均受影響,有4成受訪者則表示,由於失業或工時減少而導致其收入低。疫情期間,全球49%受訪者減少社交活動支出,而因留在家中的時間較過往增加,電費、食物等家庭帳單增逾4成。當中以食品及娛樂消費兩項支出大增,分別為53%及36%。另一方面,購買非食品類商品的支出則明顯減少,例如服飾鞋履、運動戶外用品及健康美容產品等。 事實上, 經濟好壞與食品消費行為改變是有直接關係。恩格爾定律是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變化得出一個規律:當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而當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則會下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當地經濟受到衝擊,不少人面臨失業或收入減少,令人們消費者轉變。 美國人用「紓困金」主要買食物雜貨 今年美國經濟一季度萎縮4.8%。4月時,美國發放每人1,200美元的紓困金,失業人士7月底前也有每週600美元的救濟金。消費者就優先把第一輪紓困金花轉移至食物、家庭用品和居家服飾等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結果美國大型零售店沃爾瑪(Walmart)就成為疫情間的少數「居家商機」受惠者,早前公司公佈第二季營收1,377億美元,按年增加5.6%,突破華爾街預測的1354.8億美元。同時,又因疫情間餐廳關閉,人們多在家煮飯,食物雜貨的提貨或配送「達到前所未見的高銷量」,亦令沃爾瑪營收增加,成為足以與亞馬遜相抗衡的巨頭。 百貨公司或瀕破產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明顯影響消費者日常生活的購物模式。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減少外出消費,而電商購物已經成為消費者的日常,較疫前出現大幅增長。不過,顧客消費型態轉變,傳統零售商不但未能受惠於「宅經濟」,更為日後發展帶來隱憂。有8成6的網購消費者表示,在經歷社交隔離及在家工作生活後,盡管各國解除隔離政策,但由於已經養成新的電子商務及購物習慣,因此即使社會回歸正常,仍會選擇持續網上消費模式。

【逆市擴張】「Don Don Donki 」洗腦歌原來有作用!?疫情下「驚安之殿堂」利潤高達503億元仲會開多3間分店!

日本連鎖雜貨店「驚安之殿堂」唐吉訶德是香港人遊日必到的平價藥妝雜貨店,不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日本5月份國外旅客人數創新低,只有 1,700 人,較去年同期減少 99.9%。即使入境旅客大跌,「驚安之殿堂」業績似乎未疫情影響。截至6月,其母公司 PPIH(泛太平洋國際控股)利潤高達 503 億日圓(約港幣 36 億 4,543 萬元),創下10年歷史新高。 海外市場成增長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令訪日旅客人數大減,但「驚安之殿堂」卻在食品、口罩和居家辦公產品的銷量卻有所增加。根據業績報告顯示,整體銷售額比上個財政年度增加 26%,達到 16,819 億日圓,利潤大增 6%,為 503 億日圓,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驚安之殿堂」近年全力發展海外市場,在美國、新加坡和泰國及香港已先後開設海外分店,亦成為公司業務增長動力。截至 2019 年 6 月,海外業務的銷售額同比增長 48%,達到 970 億日圓,公司計劃在 2029 財年將海外銷售額提高至...

【另類商機】付出5千日元就有靚仔陪你盡情喊?日本「線上陪哭」安撫疫情下壓抑情緒!

現代人生活壓力向來大,特別是處身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偶爾還可以出街行下,或是和朋友聚會聊天。可是隨著疫情擴大,為了防疫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又不敢隨便出門,有些人更不斷洗手消毒,變得神經質,而心中累積的壓力亦無法釋放。近來日本就有機構推出「線上陪你一起掉眼淚」個人服務,用戶可以在網頁上選一位有專業的帥哥眼淚治療師陪你哭,透過視訊為壓抑情緒找到出口。 早在2015年,日本已經有「淚活」服務,即是在專業冶療師輔導下,讓受情緒困擾的服務對象透過哭泣獲得抒發以及解放。根據日本東邦大學醫學部名譽教授有田秀穗研究,哭不但可以解除壓力,還能夠促進身體健康。「人類在哭的時候,會從腦內釋放出一種稱為 Serotonin (血清素)神經傳導物質,不但可以平穩情緒,還能夠讓心靈獲得一種安定感。」 過往「淚活」服務只是與企業福委會或是安養照護機構合作,不過因應疫情也跟著轉型,並開放給個人預約,用家可以在網頁選一位治療師,透過視訊會議系統,配合柔和音樂,展開話題。而「線上陪哭」重點服務項目叫做「拍拍臉頰」,帥哥治療師會拿著手帕「擦掉」臉頰上淚珠,每次費用為 5,670 日圓。可能大家都會有疑問,網頁上的帥哥治療師都只是「靠臉吃飯」吧?事實上他們都必須經過專業訓練,懂得如何運用同理心引導對方情感,啟動淚腺釋放血清素,更要取得「感淚療法士」證照,才有資格擔任這項工作。 ●「線上陪哭」重點服務項目是「拍拍臉頰」,治療師會拿著手帕「擦掉」服務對象臉頰上淚珠,據說有提高精神安定的效果。   除了主打帥哥,京都也有主打親切媽媽的陪哭服務。暱稱為「小熊媽媽」的治療師同樣專門透過視訊軟體陪著服務對象聊天和哭泣,每次服務時間約 30 分鐘,收費 1,000日元,不少 20至40 歲的女性都是她的忠實用戶,主要由於女性身處日本社會,壓力特別大,有時候因為怕家人或是朋友擔心而不敢對他們說,但是又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訴苦,而當治療師同為女性時,更能夠體諒到自己處境。 以往大家普遍認為應該是女性比較需要流淚減壓,因此,在2015年時就有位於東京新宿區的酒店推出女性專屬「哭泣房」,每次收費1萬日元。當時酒店負責人指出,注意到「哭泣有助紓壓」、「淚活」話題,所以決家推出一系列女性專屬計畫。為了顧客好好發洩情緒,房間內備有12部催淚電影,與4部催淚漫畫,還貼心提供高級面敷與熱敷眼膜等,讓客人大哭一場後還是可以美美的離開。酒店負責人指出,注意到「哭泣有助紓壓」、「淚活」話題,決定推出這個女性專屬服務。為了顧客好好發洩情緒,房間內備有12部催淚電影,與4部催淚漫畫,還貼心提供高級的面紙與熱敷眼膜等,讓顧客大哭完還是可以美美的離開。   ●2015年,東京新宿區「三井花園酒店四谷(三井ガーデンホテル四谷)」看準商機,推出女性專屬「哭泣房」服務,房間限1人入住,每次收費1萬日圓。   不過,尋求陪哭服務的男女比例也在疫情期間產生明顯變化,男性客群比例明顯增加四成,這或許是由於面對不明朗將來,男性對環境突然變化的適應能力,比女性差。現代人容易因為工作壓力,導致心情低落等情緒症狀。有專家指出一滴眼淚可以解除大約一個星期左右的壓力,所以不論男女,不妨每個月至少要哭個2至3分鐘啦!

【新冠肺炎】疫情後黃金價格將會升至每安士4000美元?《華爾街日報》列出4大下半年經濟趨勢!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半年後,經濟創傷顯露,目前疫情反覆,抗疫及復工並存成為新常態,復甦之路恐怕相當漫長。到底在疫情持續的下半年,全球經濟走向會是如何呢?綜合《華爾街日報》報導,得出4大未來180日世界經濟趨勢! 趨勢1:新一輪中美貿易戰可能爆發 中美自2018年貿易戰開打以來,雙方貿易結構逐漸改變,雖於去年年底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貿易戰稍稍降溫,但對於在此之前所實施的貿易障礙,至今仍然存在。美國針對中國約3,6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5%至25%的關稅,而中國亦對美國約1,1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中美兩國,不少人都認為應該停止互相傷害。美國應考慮降低對中國的關稅限制,讓國民能買到價格低廉的中國商品,同時也透過貿易交流,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然而外界認為總統特朗普或趁著疫情時期升級貿易戰,目前中美關係惡化,出於政治考量,美方可能將貿易戰當作中國沒有控管疫情懲處,另一方面,以中國現在情況,根本不可能履行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即在2020與2021兩年間,進口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 趨勢2:疫苗成功面世才能令經濟復甦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從航空公司到餐飲連鎖企業,多間美國企業領導人不再奢望美國經濟能夠從疫情中快速復甦。例如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大幅縮減航班,並表示業務不會很快就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連鎖三文治咖啡店Pret A Manger行政總裁Pano Christou表示,上半年美國銷售下跌87%,疫情前業務模式已經很難適用,宣布將關閉近20間門市。 而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經濟學家Gregory Daco評估美國各州復甦情況後發現,美國39個州的新冠確診病例數上升,這些州在美國經濟中合計佔比為90%。另外14個州的經濟復甦速度逐個星期放緩,更15個州的經濟復甦速度下滑。他認為若要經濟大幅回升,真正的解決方案只有疫苗成功面世。 趨勢3:黃金價格不斷攀升 疫情肆虐各國,全球經濟幾乎零增長,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導致黃金價格不斷攀升。七月中旬,金價升破每安士1,800美元,接近2011年的每安士1921.17美元歷史高位。 美國四大銀行之一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在4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中預測,未來18個月金價目標從每安士2000美元上調至每安士3000美元。而U.S. Global Investors行政總裁Frank Holmes預計,3年內黃金價格甚至可升至每安士4000美元。這是由於疫情期間,各國央行的刺激措施狂潮 (stimulus frenzy),包括在零利率的情況下印製大量鈔票,令黃金成為經濟嚴重衰退期間有終極儲存價值的安全性資產,或推動金價在2021年10月創下最高紀錄。   其他原物料價格如白銀同樣被推高。白銀價格自3月中旬跌至最低點以來,已經飆升68%。七月時,白銀期貨更上漲3.8%至每安士19.709美元,創下2016年9月以來最高結算價。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主要白銀產區如拉丁美洲礦場運輸受阻,加上美元在疫情期間持續不振,亦推高白銀價格。 趨勢4:內地熱錢不斷湧入香港 雖然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香港自治法案」,內容主要針對北京和香港官員,以及相關機構,而制裁範圍包括國際銀行,理論上可導致銀行無法與美國交易、無法使用美元結算,打擊中國資金鏈。雖然或可能動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不過,香港目前仍是中國公司最重要的海外資金籌資地,熱錢不斷湧入香港,再加上美國通過《外資公司問責法》,中資公司或未能在美國上市,中概股將會優先回來香港進行IPO。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和香港IPO數目,分別佔全球IPO數量和籌資金額的43%和46%,預計下半年將有更多新經濟企業到香港主板上市,短期內熱錢仍會不斷湧入香港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