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C
Hong Kong

城中熱話

相關分類

更多文章

【慳錢 = 差?】廉航如何賺大錢?一文睇清旅客對錢 VS 質素的抉擇

旅行向來是香港人最喜愛的活動,2000年後機票價格愈見便宜,其後廉價航空大行其道,低至1000港元就能去日韓台等地。旅行成本大減,但不代表廉行公司賺不到錢,早前香港快運公佈2023年度賺4.3億港元。今次小編就和大家拆解廉航這套成功商業模式,簡單來說,一切都和「慳錢」有關,或許不多不少都能應用在其他商場上。 廉航經營模式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是簡化服務後,將額外服務需求交給乘客決定。 簡化服務:廉航只提供基本的航空運輸服務,亦經常舉辦促銷活動,或者搭配二人同行或酒店優惠。當然座位距離都會較傳統航空公司狹窄,確保每班機乘搭率都在高水平。 額外收入:航空運輸以外服務如行李托運、飛機餐、指定座位等則需另外收費,這些服務決定權則交給客人自行選擇。一些歐洲廉航甚至只能在網上辦理登機手續,若在機場辦理就要額外加錢。這些附加費可能比機票價格更貴。 第二是航空公司自身決策以降低成本: 單一機種:亞洲地區廉航通常以短途航程(一般為4小時以內)為主,使用單一機種如空中巴士A320系列可減少維修成本、人員培訓、訂購零件的時間和提高燃油效率。 點對點服務:除了選擇一些次級或冷門機場,航空公司亦可慳回聘請負責轉機的人手,更能滿足旅客對直飛航班的需求,節省旅行時間。同時會選擇離客運大樓較遠的閘口,停泊落客後很快又會上客,減少在機場等待時間費用,以及增加日均班次。 廉航盈利很大程度來自節省和開源,但慳錢不代表提供差勁服務,而是將提升飛行質素的決定權,交到乘客手上。好處是對飛行要求不高的旅客,可享受低廉價格前往目的地;但缺點是價格會隨市場需求而變化,淡季可以比傳統航空便宜一半有多,但旺季隨時可以反過來更貴,而且其行李重量嚴格限制,所以如果對在天上有要求的人,便最好乘搭傳統航空了。

【杜拜熱潮】為甚麼富豪需要「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有甚麼優勢?

「杜拜王子」Sheikh Ali Bin Rashed Al Maktoum原定在香港投資五億美元建立家族辦公室,但開幕前一日臨時「有事要回國」而廣受討論,後來更有傳媒指他是菲律賓歌手,在一連串撲朔迷離的事件背後,亦令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一詞頻頻在媒體曝光。普羅大眾對它並不熟也很熟悉,因為它是屬於超級富豪限定的私人投資機構。 家族辦公室起源於19世紀,由專家或機構代為管理超高淨值的家族資產,一般成立門檻的資產需要1億美元,主要提供現金、房地產資產管理、會計、投資、商業顧問等服務。或許很多人會問為甚麼要外人「睇住盤數」,因為根據不少統計,若欠缺適當管理和規劃,很易會因投資失誤,無法將資產交接到下一代甚至第三代。此外,將資產集中有助增加透明度,亦可減少稅務和管理成本。 目前北美地區擁有最多家族辦公室,近年中東和亞洲地區都不斷增加。據SWFI網站資料顯示,最大規模的包括Walmart創辦人Sam Walton(2245億美元)、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1700億美元)、Amazon創辦人Jeff...

「留港消費」成復活節最重要詞彙 餐飲業營收實際不跌反升?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在電台節目表示,餐飲業生意在假期內下跌超過三成,反映情況嚴峻。今年復活節,香港人出現史無前例的外遊潮,一連四日合共有超過175萬港人出境,當中經各大口岸前往中國內地和澳門的有157萬人次。不過在2019年,港人前往外地熱潮同樣熾熱,當時四日也有143萬人經陸路出境,兩者實際差異不大。 最大機會原因是入境人口大減,雖然中國並無復活節假期,但2019年內地及其他訪客入境總數有69萬5000人,但今年四日合共僅得40萬人,大跌42%,幾乎等同黃家和下跌的比例。由於以往遊客會彌補港人出境的消費力,但隨著遊客大減,一方面不少市民覺得市區空蕩蕩、行得好舒服,更使「留港消費」成為假期重要詞語,一方面餐飲業只能苦苦支撐。 外匯壓力致旅客大減 美元長期強勢是中外旅客減少來港主要原因,美元自疫情後一直成為「避風港」,更處於千禧年後高位,帶動港元升值。隨之然的就是外匯壓力,人民幣兌港幣也在2019年約85:100,升至現時93:100,即是撇開通脹,中國人來港消費成本多了最少8%。然而日元卻大跌至5.1算,比疫情前約7算下跌超過25%,就算日本不斷加價也不夠外匯下跌幅度,所以很多香港人寧願網上購物或搭飛機去日本消費。 餐飲業兩極化 不過香港餐飲業是否如斯不滯?香港政府統計處在2月發表食肆收益及購貨額數字,食肆總收益達274億元,扣除價格變動後,竟按年上升3.9%。餐飲業業績不但沒有下跌,而是明顯上升,留意當中高檔餐飲、快餐店、中式餐店升幅最大,顯示香港人多了外賣,消費意向兩極化,中價位餐廳成為大輸家。 不過北上風氣盛行,而且愈來愈多內地旅客在香港選擇低消費(按:農曆新年人均消費僅300元),中低價餐廳表現很有可能會在今年第1季數據出現變化。要維持消費力,政府會否提供相應政策或支援,將成關鍵所在。

2023年大事回顧(3)民生政策成下半年重點 500年一遇世紀暴雨震驚全港

三月全港復常及兩地通關後,本地很多實體活動都重新舉辦,演唱會、博覽會及政府舉辦的「香港夜繽紛」等活動,也吸引不少市民參與。除了這些振興經濟活動,以下五件事都曾經登上各大傳媒頭條及市民話題,大家又有沒有受影響呢? 六月 - 鑽石山斬人案 6月2日,一名中年男子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內隨機斬人,導致兩名和疑兇不相識的女子死亡,疑兇當場被捕,被控兩項謀殺罪。事後多名協助急救的市民獲嘉勉,但意外現場周邊商舖人流大減,最終只能結業收場。 八月 - 港府禁進口日本10縣水產 日本政府在8月24日排放福島核處理水,政府隨即禁止東京、福島等10縣水產品進口。至於由其他縣抵港的進口食品,則必需抽取樣本作幅射檢測。港府指污水會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確認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九月 - 500年一遇暴雨 香港在9月7日經歷世紀暴雨,晚上11時懸掛黑雨長達16個半小時,打破歷央紀錄,部份地區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幾乎等於整個月總雨量,更被喻為「500年一遇」。柴灣有停車場沒頂;黃大仙商場變汪洋,整間餐廳被淹蓋,損失慘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jw2zDaIhM 十月 - JPEX加密貨幣風波 證監會在九月發聲明指虛擬貨幣平台JPEX未有牌照,苦主驚覺受騙打算退款,但JPEX隨即停止出金(後來調整至99.9%手續費)。其後警方搜查多間加密貨幣兌換店,以及拘捕曾宣傳JPEX的林作和陳怡。據報導顯示,至今拘捕人數達36人,超過2500名苦主報案,涉及款項達15億港元。 十二月...

2023年大事回顧(2)除下口罩、重新通關後反未見經濟起息?殺人、斬人案急劇增加?

來到2023年最後兩個工作天,來到後疫情時代,今年香港人終於可以除下口罩及解除各種防疫限制,自由自在出入不同場所。內地亦重新開關,除了大量內地人來港旅遊,反而更多香港人北上消費。另一方面,恒指亦在今年十月再度跌穿17000點,幾乎重返上年11月低位,亦顯示香港經濟仍需要慢慢復甦。小編綜合2023年十件本地大事,相信大家仍然言猶在耳,甚至心有餘悸。 一月 - 內地和香港重新通關 相隔三年,內地和香港在1月8日重新通關,無需隔離;二月更刪除配額限制,但仍需要「通關黑碼」,相關措施直到今年11月正式取消,反而吸引不少香港人週末日北上消費。據入境處資料統計,11月出境人口多達585萬,相反南下的內地旅客僅得243萬。有本地商戶更直言外遊、北上市民多了,使生意額比疫情時更差。 二月 - 蔡天鳳碎屍案 28歲名媛蔡天鳳肢解案轟動全港,二月底死者丈夫懷疑蔡失蹤報警。數日後在前夫大埔一間村屋發現人體殘肢,後來警方在屋內「人肉湯」煲內發現死者頭骨和皮膚。事後媒體發現死者前夫鄺港智為通輯犯,而家翁鄺球則為前警長,最終前夫、前大伯鄺港傑及鄺球夫婦以謀殺罪及妨礙司法公正罪被捕。 三月 - 香港解除所有防疫規例 隨著感染人數日漸減少,加上已重新對外開關,政府在三月一日取消佩戴口罩要求,以及取消隔離令、疫苗通行證(安心出行)、強檢、抵港強檢及限聚令,象徵香港全面復常。 五月 - 開始使用易通行 由運輸署旗下快易通營運的不停車繳費系統,5月7日率先在青沙公路開始使用,原有收費站隨即停用,後來更擴展到三條過海隧道。不過有用戶反映未有經過隧道,卻收到扣錢訊息;或者收多於一次費用。 六月...

2023大事回顧(1) – 疫情後全球大變化 明年經濟將會繼續下行?

今年疫情終於過去,世界經濟在疫後依然緩慢復蘇中,但另一方面戰事都延綿不斷,當然一些地緣政治變化,當中不多不少也會影響香港經濟。來到2023年最後幾個工作日,今日小編就和大家回顧一下今年數件國際大事。 以巴戰事不斷 今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武裝衝突升溫至戰爭狀態,帶來無數建築物被炸毀,據資料統計截至12月,雙方死亡人數高達6000人。《海峽時報》評論員認為若以巴戰爭長期持續,食品、金價、油價都會上升。不過戰爭使部份中東資金轉到東亞市場避險,反對本地市場有利。 AI熱潮持續 自ChatGPT在上年底誕生後,AI聊天科技彷如雨後春筍,例如中國研發出自主的百度「文心一言」,甚至Adobe都推出各種AI功能如人臉辨識等等。《彭博》更預計明年AI科技更成熟,中國各大企業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京東、百度,單是AI產業就會投放近150億美元,研發如AI機械人等等。 美國銀行倒閉潮 因資不抵債,今年有超過五家銀行宣告破產,但市場預計在明年減息之前,這情況未必會停止。不過美國聯儲局在今個月中再度決定利率維持不變(5.25 - 5.5厘),相信加息週期即將完結,明年減息機會很大,並有助放緩銀行倒閉情況。 「泰坦號」內爆 接載乘客參觀鐵達尼號的潛水器「泰坦號」,今年六月在海中疑因電力故障發生內爆,導致5人死亡,當中包括英國富豪及船公司海洋之門負責人。「Atomic Marvel」事後製作一段模擬事故影片,並分析碳纖維船身缺乏抗壓強度,當承受巨大水壓時就會內爆。雖然海洋之門因此事而關門大吉,但其他創辨人並無因此而放棄,甚至再創工作室,計劃將人類帶上金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V__EcyKGU 「習拜會」 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在三藩市會面,亦是兩人成為國家元首後的第二次會面。雙方同意恢復高層軍事對話,亦傾談了人工智能發展、管制藥物等議題,亦不少得台灣、以巴衝突。不少評論都認為中美也願意釋出善意重回正軌,但外資和市場仍在觀望態度。

[Project Management 101] 淺談小組委員會職能

不論留意時事或在工作時,大家時常會聽到機構在行政上,會成立小組委員會專責對某個項目工作,而這些小組委員會經常效率低下,遭人話柄。 其實,在項目管理學上,成立小組委員會是個不錯的對策。一個機構總不能叫現有人員做些新的項目,不但項目可能不是其專長,更會把工作效率拖低。

施政報告 – 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

本港特首李家超近日在施政報告2023指出,會將撥款100億元作新型工業的發展,包括投入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先進製造和新能源科技等現代化產業。計劃旨在提供資金和支持,鼓勵企業在這些新興領域進行創新和生產,同時提供資助以支持新設生產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此外,計劃還可能包括在招聘非本地技術人員和聘用研究人才方面提供更多靈活性,以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

綠領工作 – 迎接可持續發展需求

近年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綠領」- 綠色工作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綠領工作指的是任何有助地球生態環境持續發展的工作。除了可再生能源相關的工作,還有許多其他職業可以歸類為綠領。

2萬元津貼激勵生育,能否拯救低生育率?

2023年施政報告將在10月25號公佈,有傳政府考慮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款項,其中一個可能的金額是2萬元,以應對香港的生育率低下的問題。最近的調查顯示,去年有高達43.2%的女性沒有子女,整體受訪女性的平均實際子女數目也降至0.9,創下歷史新低。然而,對於這種經濟上的鼓勵措施能否改善少子化問題和人口老化趨勢,尚存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