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高企,全港經濟重挫的大環境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昨日終於出爐,一如早前預料,政府未有如去年般向市民派發1萬蚊真金白銀,僅宣布向全港市民每人分期發放5,000港元電子消費券,平均每月1,000港元,預計該措施將有約720萬人受惠,涉及約360億元財政承擔。當然普遍市民還是認為現金最實際,不過在亞洲國家及地區之中,日本、泰國、中國、台灣、澳門都發行過消費券,到底對推動經濟有多大效用?一齊來看看過往實例吧!
●有商舖認為此舉有助刺激經濟,但事實上仍有不少小型商戶並無設有電子消費方式,預料對生意幫助不大。
消費券屬代用券的一種,可視為政府刺激經濟的一種短期手段。政府或者企業出的消費券,以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慾望,鼓勵消費活動,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增長,加速經濟復甦。雖然消費券是以促進消費為目的,但也可作為社會救濟工具之用。一般來說,消費券對推動經濟會有立即效果,不過只屬短暫,長遠而言,消費者的行為和消費傾向並沒有太大變化。
日本
1999年日本泡沫經濟爆破,當時日本政府向15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長者發放「地域振興券」,每人兩萬日元,措施合共發放約6,194億日圓。當時僅有3100萬人受惠,該券並沒有消費門檻,可以在大多數超市、小商舖或酒店使用,而消費券的有效期為6個月。雖然消費券在短期內確實對日本消費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不過,振興券實際只帶來2025億日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僅有當時日本GDP的0.04%,以及全國個人消費比重的0.1%,而只有逾30%的消費券真正用於消費,其餘約70%均轉為儲蓄,而故被批評為「撒錢政策」。
台灣
台灣2008年曾因應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故此仿效日本,在2009年推出「振興經濟消費券」,台灣民眾每人可獲取面額總值為3,600元新台幣的消費券。根據資料顯示,消費券政策總經費高達新台幣856.53億元,。原本政府估算消費券所來帶的經濟效益可達0.66%,但當地經建會於2009年12月曾作出評估,消費券對於GDP的貢獻僅約0.28%至0.43%。而受疫情影響,台灣早於去年6月又推出消費券「振興三倍券」,預計可以創造1000億新台幣消費。
泰國
為應付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泰國政府在當年向752萬低收入低收入人士發放每人2000泰銖的「救國支票」(2,000 Baht Check),性質大致與消費券相同,共涉及約189億泰銖。金融危機外,泰國當時經歷政局動盪,該舉動被指是收買人心,派發支票首日曾引發2萬名示威者包圍總理府。原來政府預計「救國支票」措施估計逾90%消費券用於消費。然而,該項目只能幫助短期解決經濟問題,促進經濟增長約0.24%。
澳門政府因應當地經濟受2019冠狀病毒病澳門疫情影響,於去年先後推出兩期消費補貼計劃。第一期計劃中,每位合資格居民可獲澳門幣3,000元,每日使用上限為300元,僅可用於購買貨品或服務,以電子方式發放,不得兌換為現金,遺失後不作補發,需在限期三個月內使用,以達致「促內需、促消費、保企業、保就業及解民困」的目標。第二期金額為澳門幣5,000元作為消費補貼,同樣以電子方式發放,不設補發,使用期為5個月。連同第一、二期消費補貼計劃,每位合資格居民至今共獲8,000元。
澳門政府於去年6月公布中期報告,認為該計劃有五個效益:穩住內需市場、刺激消費氛圍、增加企業信心、紓解居民壓力,以及電子支付工具進一步普及。總體經濟效益為18億至24億元。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數據,5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103.03,通脹率為1.67, 比消費卡使用期前, 4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3.13, 及通脹率2.05下降, 故此政府認為整體物價穩定。
中國
去年新冠肺炎打擊下,中國於5月在全國170多個地方發行消費券,累積超過人民幣190億元。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大多採用「政商合作」的方式,即政府牽頭,企業協同發放,線上線下聯動。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品類歸7種,包括餐飲、零售、家電、文旅、體育、汽車等等。大部分省市級地方政府都把消費券的有效期設置得較短,多地消費券的有效期為7天。此外,多市政府分散發放時間,以維持市民的消費熱度。
中國分發消費券的結果確實帶動消費,有的甚至帶動4倍至5倍的消費,為餐飲與零售等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帶來客流量。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在五一期間,核銷超過6000萬元的消費券,而重點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清明假期增長32.1%,呈現加速回升態勢。全國餐飲、住宿行業消費復甦指數,相比清明假期分別提升18.8和15個百分點,消費規模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70%左右,比清明假期提升約20個百分點。不過,中國消費券覆蓋的人數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由於金額不高、部分消費券門檻過高、加上部份人士對電子支付不熟悉,消費券難以惠及至村鎮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