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芯片的供應短缺,以及與中國的生產力競爭,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芯片短缺的情況持續了約兩年導致美國多間汽車廠停產,美國的芯片製造力已從1990年佔全球總產量的37%下降至12%,也間接推動部分電子產品價格飆升,所以美國政府為了提高境內的產能而為半導體企業提供補貼。在過去數月裡,美國兩黨議員對「芯片法案」內容爭論不休,然而相關法案早在兩年前已被提出,礙於法律和政治上的阻撓,法案遲遲未獲得通過。
在投票前並未公布最終法案的內容,據路透社報導,法案法案包括為美國半導體公司提供約540億美元(約4230億港元)的補貼,以及一項新的、為期四年的25%稅收優惠、5億美元(約40億港元)國際安全通訊計劃、2億美元(約15億港元)員工訓練及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公共無線供應鏈創新資金,以鼓勵公司在美國建廠,減少對其它國家芯片的依賴。法案中指出,如若芯片企業已獲美國的設廠補貼,10年內不准在中國或其它受關注國家(如俄羅斯)擴大芯片生產投資,但企業仍允許在這些國家投資「傳統」(legacy)芯片,但法案並未有就「傳統」芯片劃下明確界線。白宮發言人Karine Jean-Pierre表示,「白宮支持法案設下堅固的護欄」,同意補助用於鼓勵企業投資在美國當地。
民主黨與共和黨罕見地達成共識,一致希望通過這項法案一改善美國芯片行業的競爭力,以便與中國匹敵。雖然法案獲得不同政治團體認同,但卻在業界內出現分歧。行業人士指出,法案偏頗英特爾、德州儀器及美光科技等同時具備芯片設計和製造能力的公司,為企業於建造工廠時享有「芯片法案」的540億美元(約4230億港元)的補貼;相反,一些僅專注於設計芯片的公司,例如AMD、高通和英偉達等並無法直接受惠於政府補助以及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