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思維方式會指向不同的行動,最終塑造出不同的生活。以量變引起質變,每天比別人多走一步,一年後就會是飛躍的進步。
我們常常說要投資股票﹑房地產﹑黃金等等,卻忘記了最重要的——投資自己,以有限時間和現有資源,找對發展方向﹑做正確的事,讓自己不斷增值。
有一句經典的話:「當你把自己活成一家公司的時候,你就不迷茫了。」假設自己是一家公司,我們要思考些什麼事?
我需要如何分配現有資源,讓我的收益最大化?
我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讓自己持續增值?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種概念:成長心態。心理學家Carol Dweck 發現人有兩種根本的思維模式,分別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與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抱有成長心態的人認爲能力﹑資質﹑技術是不懈努力的結果,反之而言,帶著定型心態的人覺得能力﹑資質﹑技術都是天賦,是與生俱來的,無論多努力都不會有任何改變。
抱有成長心態的人,認為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不斷提升。他們不為自己設限,失敗及挫折也不容易令他們放棄,因為他們總可以改變自己﹑達成目標。
那麼當我們培養出成長心態時,就明白自己是可以進步,通過分配現有資源來持續增值。
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選擇而組成的。我們在二十多歲時,手裏的資源不多。此時我們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在哪裡,會決定我們三十歲﹑甚至是未來人生的樣子。
讓自己資源越來越多的東西,為資產;消耗我們資源卻帶不來收益的東西,為負債。
對我們來說,什麼是能讓自己變更好的事情,什麼就是資產,在上面投入多少資源都是值得的。
同樣是在用手提電話,有人在看書﹑學英語;有人在玩遊戲﹑追偶像劇。前者是在利用碎片時間給自己「投資」,把「用手提電話」變成了「資產」,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價值。後者卻是用手機來「殺時間」,無意識地消耗自己的資源,變成「負債」。
這些細碎的時間看似不多,但日積月累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有多大?
接下來,我們要瞭解,每個人看重的價值都不一樣。我們要想清楚: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什麼是讓你覺得很「值得」的事?如此才能選好自己的「資產」。
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裡,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例如我的朋友在休息的時候喜歡什麼都不做,就躺在床上。這個在別人眼裏浪費時間的行為,對於她就是很有價值的「充電」。讓她覺得自己很幸福。
我們花錢買東西,在一樣的工資上,有人選擇把錢存起來買理財產品,有人買奢侈品,有人買電影票和書。這些選擇都沒有問題,只要你知道這些東西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另外,選擇每一項「資產」時,都有我們必須要承擔的風險,要付出一定代價去做那些事。
資源有限,我們在人生中每做出一個選擇,其實就是決定押上了自己某部分的資源。我們需要承擔與之相應的責任和代價,努力地一直成長,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資料來源:TheNewsLens、Peter Chan 陳健欣
© 2023 MythF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