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C
Hong Kong

Related tags

Latest

Latest

Latest

More From Hit Consultant Media

大膽推細倉、地舖 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殺出重圍」? – 專訪時昌迷你倉董事 黃達

https://youtu.be/AtukAkU8Ats 香港地寸金尺土,普遍家居面積不大,迷你倉已成為置物主流。時昌迷你倉在廿多年間,從行業第一人變成行業第一,可見需求一直有增無減,但換來就是激烈競爭。新任董事黃達認為大眾覺得迷你倉行業發展空間不多,但科技進步、服務水平也令他們不斷改善,最終受惠的都是廣大客人。 從工廈擴展至地舖 大眾可能會比較陌生黃達這個名字,其實他和創辦人時景恒和董事Matt並肩作戰超過20年,只是因一直負責內地業務,不是經常出現在鎂光燈前。阿達坦言最初入行前也對迷你倉不熟悉,但原來一個個固定倉庫,背後也有很大學問,例如工廠大廈位置、迷你倉尺寸、網上宣傳等等都要深入了解。 行業競爭激烈,規模大小不一,所以創新是公司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他選擇定期「巡倉」,直接與前線同事和客戶交流,了解儲物習慣及需求,尋找新發展方向或靈感。他曾收到客人反映工廈地點偏遠,加上電子世代未必再需要大倉,於是首度進軍地舖,並發展Drop & Pick模式及8 - 15尺的「迷你迷你倉」,這正是根據客戶回饋而誕生的創新,也顯示團隊對市場動態的敏感度。 他認為對外推行各種創新,對內就要多溝通,提升效率。公司擁有多個部門,缺乏溝通會拖慢進度,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作為管理層很多時都要和同事保持聯絡,了解他們在工作遇到的困難和想法,聆聽完還要付諸實行,他們才會樂意打拼,爭取更好成績。 品牌故事要時間建立 阿達擁有多年內地營商經驗,他發現兩地對迷你倉需求都持續增長,就算時昌未有在中國內地開設迷你倉,但也已經累積了良好口碑,更指許多人即使不記得公司名字,也會記得電話號碼81777778。這些深入民心的品牌故事就是公司優勢所在,因為只能靠時間和形象努力建立,絕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 科技應用勢不可擋 很多人覺得迷你倉行業發展空間不多,但如何應用科技,將成為行內取得成功的關鍵。阿達表示正計劃讓客戶從預約、看倉、入倉過程全自助化,不再受辦工時間限制,真正做到24X7 無人倉概念。另外還會引入電子鎖、QR code和門禁系統,簡化人手操作,方便客戶也方便公司管理。 他亦表示公司今年計劃在內地開設分店,正好是他的強項,所以過程中將擔任主導角色,雖是一場大挑戰,但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品牌,更有利日後不斷擴大市場到不同地區。

【工地新景象】積極推動建築新科技 創造工程最大價值 —專訪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祥兆 Danny Hung

一直以來,建造業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為本港最大的主要承建商之一,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建香港」或「公司」)成立於 1979 年,在四十餘年間完成超過800個項目。總經理孔祥兆(Danny)表示,近年建造業數碼化乃大勢所趨,由項目規劃、設計、審批到施工及設施管理,全部都經過數碼及自動化處理。中建香港亦與時並進,善用多種創新科技,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施工效率和安全項目表現,並有助鞏固香港在建造領域上的先導地位。 ●在成立初期,中建香港已取得五項最高級別C級施工牌照,並積極競投各類政府工程,包括樓宇建築、海港工程、道路與渠務、地盤開拓及水務工程。 數碼化作業模式及早發現漏洞 昔日的建築工程以設計圖紙為主,但建築資訊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的出現,創造出新作業模式。從策劃、設計、建造,到施工管理和日後維修都可以依賴BIM技術作出全面配套,大大提升施工效率。「BIM能夠將建築中各類不同專業範疇連貫起來,並集中在同一資料平台上處理,有助項目團隊溝通協調,減少不必要的誤會。」除整合資料外,BIM還可以將平面圖則化為3D模型,進行「模擬起樓」,在電腦模型中預演不同施工程序及困難,有助及早發現漏洞。「相比起工程途中才發現有問題,若在施工前一次過解決,就可節省建築物料及停工成本。」 ●BIM是指運用3D建築模擬軟件,因建築項目的設計、施工以至整個生命周期,提供並管理建築資訊,甚至可估算工程造價。   MiC提升成品質量與建造效率 時至今天,建築技術較過往先進,除建築資訊模擬(BIM)技術外,「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同樣大行其道。Danny解釋,MiC是基於「供製造和裝配設計」(DfMA)理念的一種創新施工方法,將傳統建造方式中大量現場作業工序,轉移至標準化的工廠進行。「我們在工廠預製建築組件,再將組件運至施工地點,最後組裝整個建築物。」整個過程中不受天氣條件,以及施工場地限制等因素影響,自然大大提高建造效率及成品質量。同時建成後可隨時拆除,建築組件可以重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能縮短地盤施工時間和減省現場施工程序,從而提升生產力。同時建成後可隨時拆除,建築組件可以重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疫情下,中建香港亦充分利用MiC技術的優勢,於極短時間內建成多個大型隔離及防疫設施,其中去年興建的鯉魚門Site A防疫隔離中心就是最佳例子。不過對於當時所面對的多重困難,Danny至今仍歷歷在目。「在疫情下施工,對於中建香港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建築物料供應緊張,加上運輸不便,部分工序被迫延期進行。」透過工地和工廠同時運作,進一步壓縮工期,最終只用了25日就交付相關項目,為本港首個採用MiC技術完工的工程項目。另外,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亦是採用MiC技術,在短短四個月內完成建造,提供816張負壓隔離病床,成為全球首家全MiC負壓隔離病房傳染病醫院。 ●中建香港採用 MiC 建造技術,快速興建鯉魚門Site A及Site...

【數碼轉型】每間公司最多可獲30萬元資助!一文了解「遙距營商計劃」(D-Biz)

新冠肺炎疫情令本港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不少企業都希望得到政府協助。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撥款通過後,創新及科技局推出為期6個月、約港幣5億元「遙距營商計劃」(Distance Business Program,簡稱D-Biz),透過資助企業善用創新與科技,在疫情期間開拓遙距業務,實現數碼轉型,成功申請公司最多可獲 30萬港元資助。 「遙距營商計劃」適合於任何行業,只要是有助企業遙距營商的科技,就可以申請全額資助,例如餐飲業設立網上外賣服務、教育中心開設線上課程,零售業設置網店以進行網上營銷,或是一些商店增設流動電子支付方式。另外,將廣告宣傳數碼化,並透過搜尋工具和社交平台發放都能夠獲得資助。 如企業有意購買和採用各項有利遙距工作的科技軟件,都可以得到資助,包括:防毒軟件、遙距文件及團隊管理系統,以及網上會議工具,方便實施在家工作。 計劃於5月4日至10月31日期間接受申請,為期6個月。所有私營企業,除上市公司、法定機構和接受公帑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外,均可提出申請。合資格公司須要持有有效的商業登記證,及在2020年1月1日前已經開業,並於提交申請時仍在相關行業有實質業務。 為盡快讓企業得到相關資助,計劃將採用快速批核方式,只要申請者填妥申請資料和所需文件齊備後,大約 10 個工作天內就會知道能否獲得資助。每個方案連同培訓開支資助最多10萬元,每間公司則最多30萬元總額資助,資助金額首30%,將於申請獲批後存入指定銀行帳戶,預期可惠及超過3000間企業。 資料參考:創科局  

【智慧營商】唔夠前線員工點算好?日本餐飲業界活用科技3大招數!

香港餐飲業多年來都面對人手不足問題,直接導致服務質素下降,同時增加企業營運壓力。在日本,前線員工短缺情況同樣普遍。根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在去年4月調查,餐飲業兼職員工人手不足情況達78.6%,而售賣飲料食品的店舖人手不足情況則是約63.9%。有見及此,當地企業就推出3大招數,希望在新經營方式下,即使店員變少,服務質素也不會因此下跌。 1. 自助點餐系統 相信大家到麥當勞、KFC或是大家樂這些連鎖食肆,都會見到自助點餐系統。這些系統在日本同樣非常受到歡迎。系統集餐牌、點餐、結帳等功能於一身,並支援各種電子支付與信用卡。用自助點餐機,就算在繁忙時段,顧客也可以快捷下單取餐。據統計,在引入系統2個月之後, 15名顧客之中就有10人會使用自助點餐機。系統有效減輕店面員工工作時數及工作量之餘,在整體營運上更有效率。 ●JR 東日本經營的餐廳 R.BECKER'S 池袋東口店引入自助點餐系統,加快效率。 ●如果有去過日本,大家都這種食券販賣機應該不會陌生。 2. 深夜時段切換成無人店模式 連鎖便利店部分門市在去年8月起實施深夜無人店模式,由深夜零時至早上5點都沒有店員。其概念與無人商店Amazon相若,顧客要進入時店內時,要先出示Lawson應月程式的條碼,配合門口攝錄鏡頭,識別會員身分。結帳時,顧客要利用自助櫃台結帳。若未成年顧客想購買有年齡限制商品如煙酒時,系統也能夠根據用戶個人資料,停止相關交易。Lawson部長長澤拓彌表示,措施推行一個月後,雖然部分商品和服務暫停,導致收入受到影響。但另一方面因不需要夜更店員,人手支出減少,實際上營收相差不大。 3. 活用AI配合專用取餐櫃位 2018 年底在秋葉原開業的壽司店...

【反生產力】生活為何沒有更輕鬆?科技如何奪取你的時間?

由伊凡.伊利奇(Ivan Illich)發明的新詞彙:「反生產力」(counterproductivity),是指許多科技似乎節省了時間與金錢,釋放更多勞動力;但如果計上相關成本,這些科技其實並沒有令你更省時,反而把你的時間都偷走,模糊了你工作的重心。   以製作簡報為例。在1990年「PowerPoint」問世前,匯報時手寫的筆記已經綽綽有餘,頂多在投影器及白板上畫幾數個重點作為輔助,主要還是靠講者說話和組織的功力,內容是最重要的。 但如今「PowerPoint」出現後,數百萬的管理者及其助理需要耗費數百萬小時以製作吸睛的簡報,慢慢連簡報都要一分高下﹑爭奇鬥艷,改用奇特的字體,放大縮小突出重點,甚至還有圖片﹑小動畫,翻頁效果等細節也不得馬虎,一點都不乾淨俐落。不只設計和修改投影片投入了數百萬小時的時間,學習使用軟體、不斷更新軟體等等也是時間成本。一部分重心從匯報內容轉移到簡報的裝飾上,勞動力就這樣浪費了。 又以智能手機為例。智能手機出現後,大家的注意力水準大幅下降。每分每刻都有大量資訊充斥網絡,造成訊息過載,我們反而更難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打字聊天﹑進行繁瑣的資料整合﹑瀏覽及經營IG﹑FB等社交網站,又花費了多少時間? 在說科技節省了時間時,我們也必須留意科技怎樣迫使我們分配時間到不必要的項目上,讓我們難以專注在一項工作上。科技似乎帶來巨大的簡化,實際上卻是令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的元兇。 西方女性主義研究奠基人 Ruth Cowan曾說:「我們要關注的是最終目標,讓科技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讓科技來訂立目標。」德國作家Rolf Dobelli則在他的《美好生活之道》(The Art Of The Good...

AI搶人類飯碗?什麼工種岌岌可危?

一說起AI,大家可能對其又愛又恨。一方面,人工智能懂得從數據中自動展開深度學習,擁有毫無限制的記憶量,自動優化人類訂立的目標及加以分析,最終作出最優決策,潛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關心自動化的人工智能是否比我們更勝任人類的工作,會否逐漸取代人力,讓你﹑我﹑他丟了飯碗。   哪些崗位風險最大?藍領及白領階級的工作必然首當其衝,較為容易轉向自動化系統,例如接待員﹑工人﹑會計等。人工智能可應用於觸摸屏,亦能夠更快地計算和分析數據。 人工智能於事前接收相關領域的數據資料,其後在重複性工作的表現中優於人類。理論上來說,未來15年可以取代成千上萬名白、藍領工人。但人工智能並非所向無敵,它在運用上尚有很多限制,無法一時三刻取得科技突破。   哪些工作不會有被取代的危機?這就關乎到AI較為欠缺的人類價值:「創造力」及「同理心」。雖然最近屢有人工智能繪畫﹑作曲﹑編寫文章等新突破,但以現階段來說,人類的創造力還是遠遠高於人工智能。 同理心就更不用提,人工智能距離擁有「情緒」和「自我意識」還差得遠。AI能不能在這些方面取代人類,仍是未知之數。「AI超越人類智慧」和相關研究還有漫漫長路。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難以被取代的三種工作。 第一是創意型工作。人工智能只有「從數據中分析及優化」的能力,但卻不能如科學家、小說家、藝術家般,自己進行「發明」,自己「創作」作品。 第二是需要同理與同情的工作。憐憫、信任和同理是人類寶貴的特質,人工智能無法理解及具備它們。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老師、保母及醫生是一部冷冰冰的機器。我們需要人與人間的關懷,沒有人想從聊天機器人口中得知自己得了癌症。 第三是複雜的策略型工作。簡單的決策可交由人工智能處理,但決策管理、外交人員、經濟學家們負責的工作,都非常複雜,牽涉大量思考,超出了人工智能在單一領域及大數據方面的限制。   人工智能所缺少的高階能力及智性表現,包括論述、概念學習、計畫等,都令其只能成為補充品,輔助人類創造更大的價值,提高及強化我們的勞動力,而非全面替代人類。

ADVERTI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