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C
Hong Kon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TAG

商業考慮

【豪擲25億】Dyson宣布放棄生產電動車 有哪些不可行因素?

Dyson創辦人戴森(James Dyson)在10月10日向員工發電郵宣布消息,指出電動車團隊開發了一款出色的汽車,但即使經過努力嘗試,也看不到使項目具有商業可行性的方法。到底當中有哪些「不可行」因素? Dyson在2017年公布有關電動車計劃,當時由大約600名員工負責。去年 10 月 ,Dyson 正式確認計劃進行中,並在新加坡設立第一間汽車工廠,當時預計這間工廠會在 2020 年完工,同年亦會推出電動車,但其後將推出日期推遲至2021年。而今年 1 月,戴森甚至把集團總部都搬到新加坡。如今宣布放棄生產計劃,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1.投入巨額研發費用,回報卻遙遙無期 從設計圖中可見,Dyson電動車為一款特別 MPV 車型,不但擁有鋁制車身,同時配備更輕更節能的固態電池。 《金融時報》曾經這樣評價Dyson電動車計劃:「如果成功,就可以重新定義Dyson品牌;如果失敗,會消耗大量資源,甚至有可能讓品牌隕落。」戴森本人在2011年亦曾經說過「不能只成為低端製造商」,當時他估計公司內三分之一的成本將用於研發。 事實上,這兩年戴森為研發電動車及當中的固態電池,投入不少資金。早在2015年10 月,戴森斥資 9000 萬美元收購了美國固態電池公司 Sakiti3。而在2017年,Dyson當時向外宣布會投入25億英鎊在首款電動汽車項目上。Dyson在 2018年營收為 44 億英鎊,純利 11 億英鎊,即Dyson花費相當兩年利潤來研發電動車。 戴森堅持靠自家力量研發固態電池,不論是研發成本還是生產成本都比現在成熟的電池方案高,Dyson電動車售價自然無法下調至一般大眾所接受的範圍內。即使Dyson汽車定位小眾,主打高端市場,但從銷量和利潤角度來看,其實都對Dyson非常不利。Dyson 在過程當中也有努力尋找買家,希望能把這個剛起步不久的業務給賣出去,但最終也沒有達成交易,最終只能擱置項目。 2.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 經過多年的研發與使用,電動車技術不斷向前發展。2018年,英國電動車銷量增70%,多家汽車製造商已投入生產電動車行列,令市場競爭變得激烈,但同時亦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近年依靠 Model 3銷量,...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