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in
Join
城中熱話
致勝之道
小城故事
名人獎項
Awards – AMVB 2023
Awards – AMVS 2022
Awards – HKVC 2022
Awards – HKVC 2021
Awards – AMVB 2021
Awards – AMVS 2020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Create an account
Sign up
Welcome!
Register for an account
your email
your username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Search
城中熱話
致勝之道
小城故事
名人獎項
Awards – AMVB 2023
Awards – AMVS 2022
Awards – HKVC 2022
Awards – HKVC 2021
Awards – AMVB 2021
Awards – AMVS 2020
Home
About
Participate
Criteria
Contact Us
Awards
AMVB 2023
AMVS 2022
HKVC 2022
HKVC 2021
AMVB 2021
AMVS 2020
29.4
C
Hong Kong
搜尋
城中熱話
【財務健康】「慳家」人士狂儲錢唔等於精於理財!7種理財人格全面剖析!
城中熱話
【理財之道】受「狄德羅效應」影響亂咁洗錢點算好!?學識5大「整理存錢術」累積財富!
城中熱話
【財富管理】銀包放大面額紙幣更容易慳錢?!專家教你6招整理銀包控制消費意慾!
城中熱話
【理財規劃】調查:全港逾3成人沒有儲蓄!4大習慣幫你養成儲蓄心態
Related tags
?
#AR
#Metaverse
#印衫#熨畫 #絲印
100億
136離職定律
Latest
用電話App就能開門? 智能門鎖保安、科技、實用完美結合 – 專訪Ricicus創辦人Ricky Yung
即棄用品都要夠環保 如何平衡實用、成本和環境? – 專訪均興餐飲設備策劃公司創辦人 Francis Ho 何浩德
主打本地口味軟餐 讓吞嚥困難人士重燃美食曙光 – 專訪幸福元氣創辦人 Francis Ho 何浩德
玻璃藝術融入生活 營造新式低調奢華氛圍 – 專訪AEfolio創辦人 Eveline Ko
Latest
以優質產品、服務建立名氣 為客戶度身訂造格調室內設計 – 專訪名澄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James Lo、工程總監Andy Fu
工作不佳未必是能力問題?改善職場心理健康達至Win-Win局面 – 專訪Expivotal Consultancy Managing Director Erwin Chan
把握學習循環 人性化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學習 – 專訪活新教育創辦人Koo Sir
建立碳中和城市 綠色認證成建築主流 – 專訪CxAsia董事李緯納 Warner Li
Latest
用電話App就能開門? 智能門鎖保安、科技、實用完美結合 – 專訪Ricicus創辦人Ricky Yung
即棄用品都要夠環保 如何平衡實用、成本和環境? – 專訪均興餐飲設備策劃公司創辦人 Francis Ho 何浩德
主打本地口味軟餐 讓吞嚥困難人士重燃美食曙光 – 專訪幸福元氣創辦人 Francis Ho 何浩德
玻璃藝術融入生活 營造新式低調奢華氛圍 – 專訪AEfolio創辦人 Eveline Ko
More From Hit Consultant Media
城中熱話
【財務健康】「慳家」人士狂儲錢唔等於精於理財!7種理財人格全面剖析!
Smartties
-
June 24, 2021
大家經常聽到「要投資先求知」,然而每個人的理財個性,以及對金錢的態度情緒,其實都會左右實現理財目標進度,甚至影響整個人生規劃。專門研究「金錢與幸福心理學」的心理師Ken Honda就發現有7種不同的金錢人格類型,只要大家了解自己的理財個性,就能有助減少亂花錢的壞習慣,有助明智地儲蓄及投資!
城中熱話
【理財之道】受「狄德羅效應」影響亂咁洗錢點算好!?學識5大「整理存錢術」累積財富!
Smartties
-
May 5, 2021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買了一件新T恤,然后開始嫌棄你難看的舊褲子。但買了新褲子後,就又會陸續買新手袋、鞋子、飾品等等。如果有的話,你已經成為狄德羅效應的受害者!事實上,有不少年輕人享受物質生活,例如會買車代步,或是追求各種科技產品。不難發現,他們多數的花費都不是急切和必需東西,但由於這些花費過多,使能夠真正儲蓄起來的金錢不足夠。不過各位「月光族」不用灰心,日本理財專家就分享5大「整理存錢術」,幫助大家戒掉胡亂花錢的壞習慣! 甚應是「狄德羅效應」?(the Diderot Effect)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越得到越不滿足」的心理反應。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發現,人們在擁有一件新物品後,往往會帶來連鎖反應。,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做到「盡善盡美」,從而充分得到滿足感,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近年不少品牌,例如Chanel和Gucci都會推出一系列產品提升銷售,正正就是透過刺激消費者的「狄德羅心理」,當顧客開始追求格調、品牌相稱時,就逐漸就會成為品牌忠實顧客。如果你是企業,就可以活用「狄德羅效應」搶先攻下商機。不過站在消費者角度,一旦你接受,就會使你不斷買下更多非必需品,造成荷包不斷縮水。 1.整理家居 遇到「大減價」、「最後清貨」等宣傳時,不少人就會抱著「錯過這次特價就沒有」、「先買放著,總有一天用得到」想法,每次都是用各種藉口合理化自己的消費行為,結果不知不覺用了很多不必要的金錢,而家中的雜物亦越來越多!想開始改變自己財務習慣,就要先好好整理家居,檢示家中的物品,並重新評估所有生活花費的優先順序,不作無謂及過度的支出。 2.整理雪櫃 在花錢前,應該先計劃如何分配,避免衝動消費,反而省下一筆開銷。不如就從整理雪櫃入手,在購買食材前先擬定採買清單,避免購買太多食材,放到過期壞掉都用不著,最終浪費食物及金錢。 3.整理銀包 日本稅務專家龜田潤一郎的《為甚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一書中,指出「存不了錢的人」的錢包通常有下列現象: -錢包很鼓 -紙鈔皺皺,而且方向亂七八糟 -有很多張信用卡 -放了很多收據發票 所以要成功掌握金錢去向,就要學會整理銀包。現在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信用卡,不過信用卡太方便就手,大大增加衝動消費的可能性,讓人很易「洗凸」,簡單而言就是金錢流失的首要元兇。所以應該根據一天的行程,只帶有用的信用卡和八達通,其餘的留在家裡的抽屜,有助更可規劃一天的支出;或是將大面額鈔票包裹着信用卡,這樣每當要購物或以信用卡簽賬時,都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更加三思而後行,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除此之外,銀包塞滿雜物,付費時為節省時間「搵錢」,往往付更大面額的紙鈔,找回更多零錢,結果更容易花掉,所以應將收據、發票、名片等另外存放。而透過整理發票,可以回顧自己買過甚麼,方便管理金錢流向。 4.整理銀行戶口 有不少人只用一個銀行戶口掌控現金流,認為越多銀行戶口,便越難去管理金錢。但原來只有一個戶口處理儲蓄、行常支出及享樂消費,會令財務狀況很容易變得混亂,理財過程亦會沒有效率。所以建議將收入按照不同目的,分開存入至不同戶口。例如打工仔可以在出糧後將需要儲起的收入存入儲蓄戶口,再將每月的需付的帳單費用轉到支出戶口,其餘的金錢就可供平日使用,避免自己動用到儲蓄金額。 5.整理收入與支出 事實上,太多人急著滿足「當下想要」需求,才會花光每個月收入。若果設定好消費計劃,將每天的收入與支出都持續記帳,更重要是找出洗錢漏洞,好好安排消費預算,控制每日的消費金額,才能有效儲蓄及購物意慾呢!
城中熱話
【財富管理】銀包放大面額紙幣更容易慳錢?!專家教你6招整理銀包控制消費意慾!
Smartties
-
March 18, 2021
大家出街時會帶幾多cash係身?唔少人想慳啲洗,普遍認為唔應該帶太多錢出街,特別係大額鈔票。但有研究發現,銀包內有大額鈔票更容易幫到你慳錢!如果加埋銀包整理術,掌握金錢去向,咁就離「擺脫月光族」目標更近一步!小編就整理專家意見,教大家6招整理銀包控制消費意慾啦! 美國《消費者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公布一項研究,實驗以一班大學生作對象,研究人員將1張1美元鈔票,以及4個25美仙硬幣分別派發給不同組別的大學生。結果發現,拿到4個25美仙硬幣的大學生,更容易把錢花掉來買東西,並且買得更多。其實這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經濟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學教授Richard Thaler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有關。 人們處理金錢的方法與對金錢分類息息相關,他們傾向於在心裡創造不同帳戶,再根據這些帳戶的各自影響,從而製定財務決策,而非依整體資產來決定。舉例來說,我們會將收入分成「家用」、「玩樂」、「儲蓄」等用途,避免不同帳戶的錢混雜。對於「家用」部份的金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但對「玩樂」賬戶里的錢,往往會抱著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我們習慣區分為「不同領域」的錢,這就是心理賬戶在起作用。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把一大堆小額鈔票視為繁雜、不重要的現金,把大額鈔票視為特別款項,因此總是以不同的態度對待等值的錢財,並做出不同的決策行為。 整理銀包輕鬆儲錢 日本稅務專家龜田潤一郎的《為甚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一書中,指出「存不了錢的人」的錢包通常有下列現象: -錢包很鼓 -紙鈔皺皺,而且方向亂七八糟 -有很多張信用卡 -放了很多收據發票 1.使用長形銀包,並將紙鈔擺放方向一致 統一紙鈔擺放方向,最大面額紙幣放在銀包最外面間隔,如此類推,整整齊齊,收錢和付費時一清二楚。 2.專屬散紙包 既然長銀包專放紙鈔,那就應該多買個散紙包安置硬幣。雖然付錢時可能較為麻煩,卻能夠讓人停一停,諗一諗,減少無謂消費。 3.拿走收據發票 銀包塞滿雜物,付費時為節省時間「搵錢」,往往付更大面額的紙鈔,找回更多零錢,結果更容易花掉,所以應將收據、發票、名片等另外存放。而透過整理發票,可以回顧自己買過甚麼,方便管理金錢流向。 4.一卡通行 現在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信用卡,不過信用卡太方便就手,大大增加衝動消費的可能性,讓人很易「洗凸」,簡單而言就是金錢流失的首要元兇。所以應該根據一天的行程,只帶有用的信用卡和八達通,其餘的留在家裡的抽屜,有助更可規劃一天的支出;或是將大面額鈔票包裹着信用卡,這樣每當要購物或以信用卡簽賬時,都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更加三思而後行,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5.整理散紙 每天下班回家,從零錢包拿出散紙存到錢罌,日日儲起無負擔。你亦可以參考「52周階梯存錢法」,透過遊戲,讓存錢多一點樂趣,養成養成「固定儲蓄」好習慣。「52周階梯存錢法」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存錢計畫,設定每周存款金額,例如以10元為單位,第1星期存10元,第2星期存20元,第星期存30元,第星期存40元,如此類推,到第52星期時就可以下1萬3780元。你也可以從50元、100元開始存起,以第1周存100元為例,1年後就可以存下13萬7800元了!
城中熱話
【理財規劃】調查:全港逾3成人沒有儲蓄!4大習慣幫你養成儲蓄心態
Smartties
-
November 26, 2020
你每個月會存多少錢?早前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存保會)最近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結果發現在1,000名受訪者中,近7成受訪者有儲蓄習慣,比率與去年相若,但每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約7,000港元,較去年下調約7%。雖然不少港人有儲蓄習慣,但調查同時指出逾3成人士沒有儲蓄,其中近4成人沒有收入,另外6成是入不敷支或者收入太少。的確,目前人工加幅追不上居住和生活成本上漲,儲蓄難度自然增加。不過以下4招可以幫你慢慢養成儲蓄習慣! 1. 出糧就將一部份存入儲蓄戶口 很多人不是清楚自己的基本開銷和必要支出是多少,往往出糧後支付完基本開支和消費購物後才將剩下的錢儲起來,自然難以儲到錢。最理想做法是開設三個戶口,每個戶口各有不同的用途,並要設定戶口中的金額,把儲蓄與花費分開,而用不同戶口管理,目的是讓錢分流,從而達成不同的理財目標。 例如把這一個月的人工由原本的戶口A,先把基本生活費4千元轉入戶口B,再撥2千元入到戶口C作外遊的旅費, 戶口A就作為儲蓄戶口,當中的錢是緊急備用金與存款,不會輕易使用。我們可以不時上網查看3個帳戶使用狀況,尤其是存放生活費的戶口B餘額,看是不是花的太快,隨時提醒自己控制用錢速度,有效控制消費衝動。那麼應該儲多少才適合呢?專家建議是大概是薪水的10%,當然你亦可以依自己的能力盡可能多存一些。如果薪水較低,怕負擔過重,那就從 5%開始吧! 2. 將年終獎金或公司分紅存起 工作如此辛勞,或許年終會領到多筆獎金或公司分紅,可以考慮把全部或大部分直接存到儲蓄帳戶裡,甚至把部份進行長線投資,例如儲蓄保險、債券、基金或股票等。當然我們要清楚自己負擔能力和各類產品風險,從而選擇適合投資策略。如果覺得有難度,不妨先從管理自己的強積金戶口著手。 3. 不要因為加薪而增加開支 有些人加人工後,就會大肆花費,例如本身已經有車子,當加人工後就馬上換車。在不盡追求更好時,危險就來了,這種被稱為生活方式通膨(Lifestyle Creep),指加薪後提高開支和承擔額,以追求相稱的水平。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曾在彭博訪問中回憶說:「不要為了炫耀而買任何東西,沒有人會在乎。」所以,有得加人工不代表要用盡,應該將增加的部份儲起來,盡量分毫不要花掉,存入儲蓄戶口,這樣累積下來,幾年後就會有一筆可觀的金錢。 4. 擺脫不必要花費 別再用購物為自己找安全感 年輕人享受物質生活,例如會買車代步,或是追求各種科技產品。不難發現,他們多數的花費都不是急切和必需東西,可能是為掩飾不安和自卑,才掉進花錢的陷阱,結果真正儲蓄起來的金錢不多。 想開始改變自己財務習慣,就要先重新評估所有生活花費的優先順序,不作無謂及過度的支出。例如如果訂閱影音服務,請確保訂閱是不是必須?是否每日都有使用,不然的話就應該退掉。不過,改變消費習慣必須循序漸進,如果一下子轉變太多,反而會令人容易放棄儲錢計劃。例如買衫由每月一次改為兩個月一次,換手機由一年一次,改為兩年一次等等。同時應該在出門前把購物清單給寫好,想買不在清單上的任何東西前要讓自己停下,只買你所需要的。
城中熱話
【理財習慣】調查︰港人每月平均儲7千蚊!儲幾多錢先至有足夠「安全感」?
Smartties
-
November 10, 2020
老一輩常說「點都要多個錢傍身」,可是受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人收入大減,更要在儲錢時面對各種挑戰。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存保會)最近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結果發現在1,000名受訪者中,近7成受訪者有儲蓄習慣,比率與去年相若,但每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約7,000港元,較去年下調約7%。 儲蓄目的是為了「安全感」 儲蓄目的因人而異,有的是以備不時之需,有部人則準備用作投資、旅行購物或為日後退休生活作準備等等。今年調查中,有46%受訪者表示儲蓄是為「應付不時之需」,比率較去年上升8個百分點。調查同時發現,港人儲蓄目標更趨明確,接近四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有訂下本年的儲蓄目標,比例較去年增加6個百分點,當中更有七成人認為自己能達標。受訪者也較往年要求更高,由去年目標年儲$113,000升至今年目標年儲$128,000。受訪者認為平均$50萬儲蓄就有足夠的安全感。 在調查中,約60%受訪者認為儲蓄的最大意義是「令生活更有安全感」。尤其現時的經濟波動令人產生危機感,工作也變得不穩定,儲蓄變得更為重要。不過受訪者就自己目前擁有的儲蓄所帶來的「安全感」評分,由去年的56.1分,稍降至54.8分。同時,香港人平均認為擁有50萬港元的儲蓄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較去年的78萬明顯減少。數據或反映在疫情及經濟的打擊下,香港人儲錢能力下降的同時,較低的儲蓄金額已經足以令他們安心滿足。 ●有人表示就算擁有50萬積蓄,仍然無法在香港獲得安定感。 若以各個年齡組別來看,儲蓄安全感評分最高的是50至59歲的香港人,達到56.4分,最低則是60至69歲的香港人,只有52.9分。40至49歲的香港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為各個年齡組別中最多,達到8,250港元。至於18至29歲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比率為83%,為各個年齡組別中最高,當中一半表示自己有儲蓄目標,較整體港人高11%。 為了解本港家長替子女儲蓄的概況,調查進一步訪問育有至少一名10歲或以下子女的家長,當中家長認為至少需要有74萬存款才有安全感,而有儲蓄習慣的家長更達76%,每月平均儲蓄近8,600港元,較普遍市民高出約22%。另外,有近半受訪家長表示有為子女額外進行儲蓄,目標是為每名子女儲蓄近百萬港元,主要用作教育開支。 改為放現金在家中 按儲蓄方式而言,銀行活期或定期存款仍然是所有年齡組別的受訪者均最常採用的儲蓄方式,比率高達72%。不過,或許現時經濟環境令人感到擔憂,調查發現18至29歲市民當中,約26%選擇將現金放在家中進行儲蓄,按年上升8個百分點。而受訪者不但減少於銀行存款,同時亦減少投資買賣和購買儲蓄保險,分別下跌1%及4%。 雖然不少港人有儲蓄習慣,但調查指逾3成人士沒有儲蓄,其中近4成人沒有收入,另外6成是入不敷支或者收入太少。不過無論如何,當大家有穩定收入時,除懂得儲錢外,也應該在花錢前計劃如何分配,避免衝動消費,才能讓自己生活留有餘裕。
城中熱話
【理財習慣】疫情令人開始瘋狂儲錢!?歐美或出現「超級儲蓄世代」
Smartties
-
June 23, 2020
以往華人跟亞洲人比較有儲蓄習慣,不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歐洲人和美國人的理財習慣正慢慢改變。有專家認為,疫情後或可能催生出對投資抱持謹慎態度的「超級儲蓄世代」,未來人們將更重視降低風險,消費模式變得節約,只買必需品,意味全球經濟面貌將被重塑。 根據歐洲中央銀行和英倫銀行的數字,歐洲五大經濟體中有四個的儲蓄率在三月份急劇上升,遠高於長期平均水平。現時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存款均有所增加,例如法國3月份儲蓄接近200億歐元(約1,699億港元),遠高於銀行存款38億歐元(約322億港元)的長期平均水平。隨着危機加深,儲蓄增長都有所加速,根據法蘭西銀行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的儲蓄總額增加600億歐元(約5,096億港元)以上。至於意大利儲蓄168億歐元(約1,427億港元),遠高於34億歐元(約288億港元)長期平均水平。不過德國銀行儲蓄顯著下降,分析指這與德國人在艱難時期偏愛現金有關,同類情況也曾經在於2008年金融海嘯出現。 德國安聯保險公司表示,由於嚴格的封鎖政策使許多企業關閉,消費者不得不留在家中,加上歐洲人普遍擔心日後經濟和社會動盪風險增加,所以開始減少消費,只集中購買必需品,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個人消費整體下降了超過三分一,導致社會整體儲蓄情況有上升趨勢。安聯預期今年底歐洲消費者仍將有4,000億歐元(約33,985億港元)額外儲蓄,相當於歐盟經濟的3%。 美國銀行存款帳戶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儲蓄增加情況並不局限於歐洲,根據《2019儲蓄調查報告》,23%美國人不會從收入中抽出一分錢用於儲蓄,63%沒有年度儲蓄計劃,74%的人將少於月薪的10%用於儲蓄。不過,美國經濟在新冠肺炎衝擊下,大部分家庭和企業開始儲蓄大量現金。據《CNBC》報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資料顯示,自美國在1月份開始爆發疫情以來,美國銀行存款帳戶激增2萬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很多家庭,甚至大企業都開始儲蓄現金。單在四月份,存款額大增至8.65億美元,比起去年一整年存款增長的幅度還要高。 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師Ludovic Subran表示,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支出和儲蓄方式改變。「我們處於這種緩慢模式(slow-mo)時間越長,這些儲蓄變化將更大程度根植於人們的行為中。」 雖然有經濟學家憂慮消費者,當各國陷入自戰後最嚴重衰退危機,而消費者不願花錢以避免風險,或會無法刺激疲弱環球經濟,但也有專家持相反意見,指儲蓄增加或令不穩的經濟變得相對健康。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Melanie Debono表示:「許多家庭於過去幾周累積非自願儲蓄,故他們的銀行存款(比例)比疫情之前更為健康。」 風險投資公司Collaborative Fund合夥人Morgan Housel表示,即使疫情危機結束,但已經為下一世代帶來深遠影響,或將促成「超級儲蓄世代」。雖然這個轉變會減慢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但他認為這或有助重塑經濟模式,令經濟管理機制將變得更完善、更能承受衝擊,長遠令金融市場變得更為強健。「當你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比你所想的還要脆弱,你未來可承受的風險自然會比以前低。」
城中熱話
【財富管理】成日都儲唔到錢?別犯3大漏財壞習慣!
Smartties
-
June 18, 2020
不少人都以為儲錢是常識,離不開量入為出、開源節流,不過要講到如何實行又是另一回事。有人歸咎香港各樣消費十分昂貴,人工又不高,,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月光族,又如何以儲錢?但其實這跟收入高低不一定有關係,如果你想儲錢但一直沒有成功,不但只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更要留意不要犯以下3大錯誤! 1.沒有擺脫不必要花費 年輕人享受物質生活,例如會買車代步,或是追求各種科技產品。不難發現,他們多數的花費都不是急切和必需東西,但由於這些花費過多,使能夠真正儲蓄起來的金錢不足夠。 想開始改變自己財務習慣,就要先重新評估所有生活花費的優先順序,不作無謂及過度的支出。例如如果訂閱影音服務,請確保訂閱是不是必須?是否每日都有使用,不然的話就應該退掉。 不過,改變消費習慣必須循序漸進,如果一下子轉變太多,反而會令人容易放棄儲錢計劃。例如買衫由每月一次改為兩個月一次,換手機由一年一次,改為兩年一次等等。 2.不清楚錢花在哪裡 有些人把錢花昂貴產品上,但其實一些日常小動作都會大大影響累積財富的效果,例如不少上班族都喜歡每天嘆杯連鎖店的咖啡、午飯過後買甜品或手搖飲品享用,久而久之就會增加很多開銷,因此不要忽略小額支出。 要成功儲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確切掌握錢的去向,就要養成儲起及檢查帳單習慣,確保自己知道帳單上每筆開支。你亦可以善用各種應用程式,這樣就不必依靠記性來理財。 3.沒有設定財富目標 想要累積財富,設定目標非常重要,這樣便會有動力去實行儲蓄計劃。在理財計畫中,你應考慮自己現有資產狀況、收入及支出情形、目前條件,例如年齡、家庭成員數,及健康狀況等,同時應思考有哪些人生想達成的目標。 如果還是不知從何入手,現時有很多網站都有提供工具,例如富達Fidelity設有計算機,只要輸入自己的年齡、薪金和儲蓄資料,便可得到儲蓄金額金額建議。 如果希望日後能夠享受生活,現時就要懂得量入為出,而支出則要以付完貸款或有一定固定儲蓄為前提。要注意的是不要將目標訂得太高,以免難以達成。另外,若想加強效果的話,可以把目標清晰地貼在當眼處,例如電腦旁邊,時刻提醒自己。
城中熱話
【財政健康】理財規劃怎麼做?4招助你輕鬆制定儲錢策略!
Smartties
-
January 22, 2020
小時候收到利是錢,父母都會幫忙儲起,表示不應亂用。這些理財觀念雖然早已知曉,但長大後出來工作,就覺得儲蓄真是一個非常痛苦過程,皆因每個月人工「雞碎咁多」,無奈有很多東西都想買。其實,只要學懂以下4招,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做到!讓我們在新一年,改變自己理財習慣,存下多一點錢,就有餘裕做更多喜歡的事情。 1.了解目前狀況 我們會覺得存錢難度愈來愈高,根本原因是誤解「想要」和「需要」。人有不同物質慾望,有太多東西想要,但實際上自己其實並不需要這些東西。所以想要存錢,就要先記錄自己收入和支出,判斷自己在哪方面比較疏爽寬鬆。只要了解自己財政狀況,愈早具備意識與準備,對於未來就有更多選擇自由。 2.先儲後用 不想做月光族,當然是先儲錢後花錢。就算有支出,但也能確保有部分薪金已經存起。而當擁有儲蓄,就應該在花錢前計劃如何分配,避免衝動消費。事實上,太多人急著滿足「當下想要」的需求,才會花光每個月收入。若果設定好消費計劃,從中評估到底自己有沒有需要買這些東西,說不定能發現,其實自己沒有想像中這樣渴求,反而省下一筆開銷。 3.體會存錢效益 訂立不同階段目標 存錢是強求不來,很多人想瞬間扭轉理財行為,反而會因為過於苛刻或適應不到生活型態轉變而失敗。就算逼著自己儲蓄,也很容易就半途而廢,存到一點錢後馬上用光。因此可以先為自己設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 短期方面,目標是存有足夠3個月或以上的生活開支金額,這部份儲蓄用途較靈活,例如旅行費用或應付突如其來狀況時的應急錢。中期目標則是以未來5年到10年為期限,估計未來各個人生階段,例如結婚、買車和買樓等,特別現時婚宴和樓價成本高,宜及早預備。長線目標自然就是退休後生活支出。 當設定目標之後,再推算每月要準備多少錢。這種計畫消費會讓激起儲蓄動力。有明確終點,就會知道自己為了甚麼而奮鬥。只要慢慢養成儲蓄習慣,考慮展開執行時間更長、目標金額更大的計畫時,也會更有信心做到。 4.認識理財工具 現今世代,單在銀行戶口存錢隨時會跑輸通漲。所以儲蓄之餘,我們應要了解不同投資和理財工具,例如儲蓄保險、債券、基金或股票等。當然我們要清楚自己負擔能力和各類產品風險,從而選擇適合投資策略。如果覺得有難度,不妨先從管理自己的強積金戶口著手,學習如何進行長線投資。
城中熱話
【理財有法】 盤點5大年輕人理財毛病
Smartties
-
June 22, 2019
年輕人剛投身社會,找到第一份全職工作、賺到第一份糧後,意味着要正式開始獨立理財,自主地將薪金分配於儲蓄、投資、家用、娛樂、旅遊等。 但大多數年輕人都未能夠「管好盤數」,以下分享5個年輕人應避免理財錯誤: 1. 缺乏儲錢目標與計劃 工作賺錢不是只為生存,還要有夢想和目標,才有動力發奮。儲錢亦一樣,目標未必要好偉大,但至少要清晰明確,才不致渾渾噩噩。個人財政預算的分配方式因人而異,坊間有所謂「20-30-50」的黃金比例——出糧後儲起20%,住屋開支控制在30%以下,其餘使費如家用、電話費、娛樂、食飯等合共不可超過50%。如想在香港買樓,月儲20%或不足夠,你可按個人收入、習慣與計劃作出調整。現時有不少理財app,可以紀錄各項收入支出,從中檢討支出是否用得其所,從而改善理財習慣。 2. 租樓支出過高 年輕人都希望自由自在,想盡快獨立,不與家人同住,惟香港租金貴,租住市區一個300呎至400呎小單位,索價通常過萬元,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只有約1.5萬元。一個人租樓肯定要花費大部份薪金。 離家自立無非為自由,但若此舉反而令你受租金束縛,豈非本末倒置?如果家人能為你提供棲身之所,請好好考慮繼續與家人同住,既節省租金,每月亦可向父母上繳較高金額家用,報答養育之恩。 3. 花太多錢消遣娛樂 年輕人努力工作之餘,閒時總有很多娛樂節目:跟朋友聚會,食一次放題花300元;追趕潮流買一部新手機7,000元;去日本旅行消費過萬,結果入不敷支。要維持work life balance,適當消遣是必要的,但要量入為出。想放鬆心身不一定要出國,香港的自然風光從來不輸鄰近亞洲國家,留港行山,到海灘暢泳,都是平民享受。飲食方面,偶然一次「食豪D」也不為過,但平日應盡量選擇價錢較「貼地」的小店,或是減少外出用餐。 4. 忽略MPF戶口 年輕人經常轉工,接受不同挑戰,擁有多個強積金戶口很常見。戶口金額少,或令你大感食之無味,甚至連自己名下有幾多個戶口也記不起。然而,儘管這一刻強積金賬戶金額不多,亦不失為職場新鮮人初體驗投資的好機會,只要妥善管理、日積月累,他朝你會擁有一筆可觀退休金。 想確認自己有多少個強積金戶口,請填妥並向積金局遞交「 個人帳戶資料查詢表格 」,亦可到到積金局個人電子賬戶查詢網站或下載iOS或Android應用程式。然後,你可選擇整合強積金賬戶,或下載可同時管理多個賬戶的強積金app。 5....
ADVERTI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