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C
Hong Kong

Related tags

Latest

Latest

Latest

More From Hit Consultant Media

【武漢肺炎】全港年尾1.5萬店或會執笠!零售業真正進入冰河時期?

新冠肺炎疫情下街上店舖人流疏落,各行各業都受累,當中零售業首當其衝。一項最新零售業調查顯示,89%零售業公司錄得中等至嚴重虧損,2至4月已累計裁員近5,200人,推算至下月或有5200間店舖結業,累計有1.04萬人失業。而最壞情況是到年底會有1.52萬間店舖倒閉,以全港6.24萬間零售店舖計,即每4間就有1間捱不住「執笠」。 超過九成企業處於蝕錢狀態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於3月31日至4月9日進行調查,獲152間公司回覆,涉及3345間店舖及約5.9萬名零售業從業員,包括鐘錶珠寶、時裝飾物、海味等類別;當中58%為中小企、42%為連鎖店。結果顯示,疫情期間有96%零售商錄得虧損,其中有66%公司嚴重虧損,情況較去年受社會事件影響的57%更為嚴峻。 雖然近日本地確診數字放緩,有37%受訪公司表明,營運能力不多過4個月,以全港6.24萬間零售店推算,今年5月至8月會有6600間店舖倒閉,而9月至12月更可能多達8600間結業,即到年底總共有1.52萬間零售店執笠,佔全港25%店舖。 調查又顯示,在2至4月間,累計被裁的員工,佔受訪公司總員工的2%,以全港26萬名從業員計算,共有5200人失業。協會預計5月會再有5200名員工會被裁減,屆時將有5.2%店舖結業等。按全港26萬名零售業從業員、6.24萬間店舖計算,該會料2至5月期間,累計將有1.04萬名零售從業員失去飯碗,並至少5,200間零售店舖結業。 業界倡至少減租五成 政府早前針對零售業,推出首輪防疫抗疫基金。有55%受訪公司認為措施短期內有幫助,但仍不足以維持業務持續營運,逾半認為業主適切減租才最有效。調查又指,72%表示有獲減租公司中,逾8成認為減租幅度不足。 該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政府於4月8日公布1375億元第二輪抗疫措施,提供工資補貼半年,為僱主減輕負擔,可減慢失業率上升速度。不過目前很多商戶正值存亡之秋,或難避免結業命運,亦無法保證不會裁員。她表示,現金流對零售業極為重要,但目前至少需待至6月才獲發相關補貼援助,屆時恐怕不少商店已經「捱唔住」。她重申租金才是業界最大負擔,除下調租金外,其他方法皆難以令零售商起死回生。協會希望業主至少寬減75%租金並維持起碼6個月,又呼籲業主按營業額抽成收取租金,與零售商共度時艱。 ●零售業界指第二輪抗疫措施未能完全照顧零售業員工的整體收入,特別是佣金收入,而且最快6月才能取得當局的資助,相信很多零售商未等到援助到手已結業。  

【零售寒冬】再有韓國服飾潮牌疑撤出香港!ÅLAND本地分店全數關閉

近年韓國潮流文化在香港盛行,連帶韓國時裝也備受年輕人追捧,吸引不少韓國潮牌到香港開分店吸金。不過隨著熱潮冷卻,加上零售市道欠佳,不少品牌都陸續退出香港市場。其中一個較為人熟悉的品牌ÅLAND繼銅鑼灣分店結業後,最近九龍灣megabox分店及旺角t.o.p旗艦店亦已結業,悄悄撤出香港。 ÅLAND數年前來港後,在人氣地段開設分店,包括銅鑼灣利舞臺、九龍灣Mega Box、尖沙咀海港城LCX和觀塘Apm,受大批年青人青睞。最新分店則是位於旺角「T.O.P」商場 地庫,佔地近1萬平方呎。 不過,近年觀塘Apm、銅鑼灣利舞臺和尖沙咀海港城LCX陸續關閉。而在數月前,九龍灣MegaBox分店進行1折大清貨,擬為結業前先兆,目前該分店已關閉。至於旺角「T.O.P」商場旗艦店亦結束營業並已封上圍板,意味ÅLAND香港分店全線結業。雖然ÅLAND至今尚未正式公佈撤出香港,但ÅLAND香港官方Instagram自去年5月後已經未有更新,懷疑已經全面結束香港業務。 ●ÅLAND香港官方instagram自44星期前最後更新,之後再無公佈任何最新消息。 零售市道轉弱與市場競爭 隨著環球及本地經濟前景轉差,加上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旅客數目大跌,消費者購物意慾減退,本港零售市道持續低迷,銷售表現疲弱。香港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數據顯示,1月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金額為378億,較去年同期下跌21.4%。而去年上半年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按年下跌3.1%,其中服裝行業下跌8.2%。 香港服裝零售市場一向競爭激烈,不少大型連鎖時裝店,例如H&M、ZARA、Uniqio、GU等等都先後進駐香港。雖然ÅLAND部份商品定價貼近平民,但利潤有限,難抵香港高昂租金壓力。加上網上購物愈來愈盛行,亦令傳統零售業市場萎縮,為實體店帶來沉重打擊。相信韓國當地決策者認為本地前景不樂觀,繼而決定結束全部香港業務。 ●另一個韓國潮牌SPAO在去年8月於香港官方Facebook專頁宣佈結束營業。雖然官方未有交待詳細結業原因,惟外界指SPAO香港店一直虧損。

【零售寒冬】香港過度依賴購物式旅遊 唔靠內地客可以點樣做?

香港零售銷貨值連跌十二個月,由去年6月中反修例風波開始,內地「十一黃金周」假期,整體訪港旅客銳減逾三成,當時平均每日只有16個內地團訪港。及後,內地爆發新式冠狀肺炎疫情,香港對內地實施局部封關,1月時內地來港人次大跌54%,加上外國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令遊客大幅減少,多個行業直接受到衝擊,情況比2003年沙士更差。有研究報告指出,香港零售不振是由於過份依賴內地,那麼業界應如何著手改變現時模式呢? 本地零售業正在動搖 早前,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研究報告指出,回顧2003年至今,零售物業價格自2003年來飆升6.3倍,雖然去年下跌15%,但同期租金跌幅只有4%,未及沙士時期的8%。隨著網購盛行,加上愈來愈多零售商,如珠寶服飾業直接於內地開設門市,令本地零售業表現不濟。現時香港零售市道欠佳,對就業、商舖價格及租金等造成壓力,預期失業率會由1月的3.4%升至4%。摩根大通亦發表報告,預期香港零售銷售在未來幾個月或急速轉壞,最少今年首季會崩塌式下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香港經濟重受打擊,旅遊業更係首當其衝。政府將向每間持牌旅行社發放$80,000津貼。 1.開拓新遊客市場 改變結構並不代表放棄內地旅客,而是應轉而開拓新遊客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可日本為例,在2015年時,到日本觀光的外國遊客達到1,973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地區以及南韓的訪日人數佔比例達72%,東南亞和印度只佔11%,歐美和澳洲遊客所佔比例就更加少。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減速,內地遊客消費意欲下降。加上不少人選擇從網上途徑,直接從日本購買生活用品。日本政府意識到單單依賴內地遊客購物旅遊,以振興經濟的方針存在風險和不安。故此,早在2016年,日本政府決定在菲律賓、越南、意大利、西班牙等7國增加常駐事務所,以推動赴日觀光為目標。此外,日本民間配合相關政策,通過衞星電視節目,在國家播放介紹日本的旅遊節目,積極吸引東南亞和歐美等地遊客前往日本地方城市,擺脫只依賴某一國家遊客局面。 2.改變單一旅遊模式 除吸引世界各地遊客,避免嚴重傾斜內地市場之外,還要改變單一旅遊模式。以往香港旅遊業只注重購物零售和餐飲。一旦內地旅客減少,很多與旅遊業息息相關的行業,包括零售業、餐飲業、酒店業都大受影響,涉及數以十萬計的就業機會。與其續靠內地客,不如發展更多能吸引其他遊客的事物。 比起單純購物旅遊相比,更關注自己獨有文化體驗,才可以吸引回頭客,持續發展。例如要看某些建築古跡遺址,或歷史和文化,就不能不去意大利、希臘或布拉格這些國家。 香港作為昔日英國殖民地,具有獨特中英文化融合特色。不過香港政府和業界未有大力推廣本土文化,發展社區古跡等深度遊。雖然部份古跡有被保護和傳承,但—些小店或具有歷史意義的街道或社區,高速的經濟發展中,或多或少也會遭受到破壞而消失。新興的大型商場店舖基本上大同小異,主因依賴購物旅遊模式,缺乏新鮮感。 事實上,多元化發展已經倡議多時,一些具有香港特別地點,如熟食中心、小店或街道都可以是新賣點。業界理應趁這段時期,真切反思轉型,開拓多元化市場,避免不斷重蹈覆轍。 ●過去俗稱「囍帖街」的利東街 ,是香港著名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不過在香港政府市區重建後,2016年搖身變成了具有歐洲色彩、由名店進駐的步行購物街,失去原有特色。

【抗疫基金】政府宣佈多項資助措施 餐廳、服務業、低收入人士皆有份

特首林鄭月娥上星期提出抗疫基金計劃,今日宣佈由原本100億增至250億,並交代多項資助細節。這筆抗疫基金主要以基層、受影響的服務業、旅行社、飲食業為主,特首希望派錢能夠和各行業、市民共渡時艱。立刻看看幾項大家有沒有受惠! 服務業提供單次8-20萬津貼 相比上年度因應反修例運動而作出的派錢行動,今次範圍更廣,而且單次資助金額更大。因應對內及對外旅行意慾大減,政府率先向持牌旅行社發放8萬元津貼;飲食業方面則以餐廳規模定奪,大型食肆及工廠食堂獲發20萬元,小食店獲發8萬元,持牌小販獲發5000元,幾乎「人人有份」。林鄭亦在記者會表示向零售業店舖,不過特首在記者會上並無解釋哪些零售業能夠獲得資助。 ‧ 特首宣佈發放250億抗疫基金,受惠主力為服務業、低收入人士。 教育界方面,政府將會向幼稚園、幼兒中心等派發資助,但無提及詳細金額。至於上年曾提及的學生學習津貼,則由2500元加至3500元。抗疫基金另一個重點為低收入人士,特首率先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次約5000元特別津貼,預料有20萬個家庭受惠。另外因應暉明邨早前遭受破壞,以及駿洋邨成為隔離中心,市民無法立刻上樓,政府亦向成功上樓居民發放6000元津貼。另外每間住宅物業管理公司皆可放得26000元「單次防疫支援」,清潔人員、保安人員可額外獲得一千元津貼。 ‧ 飲食業、旅行社皆可獲資助,但記者會內並無提及零售業種類。 政府口罩夠用兩個月 160萬個捐給弱勢社群 記者會上另一個重點為政府口罩去向,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每月需要使用800萬個口罩,現時儲存量足夠使用兩個月,接下來會繼續加緊全球採購工作。另外本地生產口罩方面,若生產線成功投產口罩,亦會獲得數百萬資助;另外亦資助理大正在研發可重用口罩團隊。

【應急錢計劃】每店最多6萬 李嘉誠基金會再撥6億資助零售業

近月社會事件持續,港鐵及商場經常提早關閉,打擊本地零售業。續早前李嘉誠基金會推出措施直接資助飲食業,日前基金會宣布「應急錢」計劃第二期,詳情,計劃派發合共6億元予零售業,下星期一(18日)開始申請,預計12月中前開始發放資助,每間合資格商戶最高可獲6萬元資助,將有至少1萬至最多2萬間中小型實體零售店舖受惠。 五大零售類別獲較高金額 基金會表示,根據政府公布的零售業銷貨額數據,及與零售業界人士溝通後,選定最受影響五大零售類別提供資助,包括「 藥物及化妝品」、「中藥」、「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書報、文具及禮品」及「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今年9月份本港零售總銷貨價值按年跌18.3%至299億元,按年比較,上述五大零售類別依次跌21.7%、18.2%、16.6%、9.6%及1.4%。 同時,若商戶屬於上述範疇,並可提供最近3個月內強積金供款證明,將可申請6萬元資助;若然未能提供強積金供款證明,或不屬於上述的五大類別,則可以申請3萬元資助。基金會解釋,強積金是企業對社會承擔指標,因此參與強積金計劃的商戶能獲發更高金額。 申請過程經由電腦系統處理 申請日期由下周一(18日)上午9時起至11月24日下午5時。零售業中小企可以於網上提出申請,12月中前開始發放資助。申請者必須是實體零售店舖,並須於今年5月1日前開業,僱員人數少於50人,並需提供有效商業登記證、銀行戶口姓名及號碼。若合資格申請者多於第二期計劃資助名額,基金會將由電腦隨機抽出成功申請者。 基金會表示,整個申請過程經由電腦系統處理,所有符合申請資格的申請者均有機會獲得資助,並不會因個別商戶的背景、經營理念或取態而有分別或限制。基金會表示將繼續以最信任的態度處理每一宗申請,風雨同行。 基金會上月初提出捐資10億元「應急錢」計劃以直接支援中小企,於10月底時率先動用第一期2億元資助飲食業,合資格中小型食肆每間可獲6萬元,連同今次向零售業資助6億元,「應急錢」計劃尚餘的2億元預設額度,但會資助哪個行業,則需留待日後公布。  

【共度時艱】太古廣場調整租金 還有哪些商場願意減租?

中美貿易戰仍未平息,加上香港社會事件持續,7月零售消費按年大跌11.4%,有大型商場願意減租,與零售商戶共度時艱。太古地產旗下太古廣場,商場內大部分租戶均會獲得暫時性的租金調整。 今年上半年,太古廣場維持100%租用率。而發言人表示,太古廣場將採取措施,大部分租戶均會獲暫時性租金調整,具體安排因應個別租戶的業務狀況而有所不同。以支持香港零售業及與租戶共度時艱。發言人強調,集團會繼續與租戶夥伴緊密合作,共同應對行業現時面臨的嚴峻情況。 不少業主相繼減租 除了太古外,近月亦不少業主相繼減租,如荔枝角D2 Place商場在8月向商戶提供一次過20%租金減免。而PMQ元創方、數碼港和科學園等將由10月開始為租戶提供為期3至6個月租金減免。商場業主願意減租,雖對成本有一定正面影響,然而租金只屬成本其中一部份,商戶仍須採取不同策略以吸引消費者。  

【零售轉冷】莎莎4至6月營業額大跌10.8% 全因社會事件導致?

莎莎(0178)於早前公布4月至6月的銷售數據,集團零售及批發業務營業額按年大跌10.8%至18.86億元。公司指6月第二個星期開始的社會事件,令社會氣氛低迷,消費意欲減退,影響部分店舖生意。其實是不是全因社會事件導致? 港澳營業額大跌12% 交易宗數及金額均減少 莎莎的港澳零售及批發業務明顯轉弱,4-6月營業額為15.83億元,按年下跌12%,同店銷售按年大挫15.3%。每宗交易平均金額為341元,下跌5.2%,交易宗數亦減少8%,至460萬宗。莎莎表示銷售轉差主要是內地客減少有關,內地客交易宗數下跌12.9%,而本地客則減少1.6%。內地客每宗交易平均金額減少3.8%,本地客則減少1.2%。 公司指首幾個星期銷售跌幅持續收窄,但社會事件於6月第二個星期開始,令社會氣氛低迷,消費意欲減退,影響部分店舖生意,導致6月中下旬銷情受壓,加上去年同期高基數效應,令首季表現滯後。鑒於近期社會氣氛低迷,消費意欲減退,正適時調整業務策略以靈活應對各種挑戰,若社會氣氛仍未和緩,將繼續影響經濟。 零售表現持續令人失望 對比莎莎上年同期,季度營業額為21.14億元,按年升24.8%。其中,受惠於內地旅客訪港人數增長動力持續,港澳地區零售及批發營業額按年增加27.7%,同店銷售亦錄得25.3%升幅。同時主要由於內地客交易宗數上升27.5%,帶動整體交易宗數上升14.5%,本地客及內地客每宗交易平均金額則分別上升8.1%及7%。 但截至2019年3月止,莎莎第四季零售表現是令人失望,港澳零售及批發業務營業額按年跌8.4%,同店銷售亦跌10.8%。整體交易宗數跌6%至480萬宗,其中本地客及內地客比例分別跌8.8%及3.7%。每宗交易平均金額351元,按年跌3.5%,按季亦跌2%。當中,內地客的每宗交易平均金額跌幅較大,達5.9%。 基建旺丁不旺財 早年許多香港商家只顧「搵快錢」,爭食內地自由行這塊肥肉,結果有不少藥妝店積極在遊客旺區開新店,導致競爭加劇。而莎莎上年同期對未來發展本是保持樂觀,認為可受惠於高鐵(香港段)通車,以及大灣區的利好政策。但如今內地遊客來港消費已經逐漸從高峰期回落,出手闊綽的內地客更喜歡前往日韓或歐美旅行及購物,而不會再頻繁前往香港。故此即使兩大基建項目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帶動訪港遊客增加,莎莎卻未能受惠。 加上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股市及人民幣匯率波動,因此,雖然社會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銷情受壓,但並不是影響4月至6月整體銷售數據的最大主因。  

ADVERTI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