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C
Hong Kong

Related tags

Latest

Latest

Latest

More From Hit Consultant Media

【心理健康】從玩遊戲解決孩子情緒和行為問題 「愈簡單愈安全的空間才會說真話」 – 專訪香港遊戲治療協會暨註冊治療師沈麗敏博士Dr. Julia

https://youtu.be/1A44bF3Bnos 不少香港學生總會被一堆學業成績、社交甚至家庭問題壓在身上,嚴重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以前多數要看心理醫生又要食藥,容易出現副作用甚至被人標籤。然而遊戲治療(Play Therapy)成為近年甚受歡迎、無需食藥就能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法。只看名字好像很過癮,玩也可以解決情緒和行為問題?香港遊戲治療協會暨註冊治療師沈麗敏博士Dr. Julia認為,科技和社會也在進步,單講學業成績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需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價值觀的建立,以及社交的互動和表達。正如Julia形容遊戲治療不只在於玩,而是透過遊戲中觀察、表情和行為變化,去了解孩子的心結,從而作出調節。 遊戲治療彷如跟孩子「拍拖」 遊戲治療針對在學孩子心理、情緒問題,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甚至只是兩兄妹互相搶玩具等也可以接受治療。Julia指網絡世代使孩子接收訊息渠道增加,使他們在思維甚至反應也變得成熟和複雜;遊戲亦從實體玩具變成虛擬電子產品,直接地削弱人與人之間交流技巧,欠缺溝通和傾訴空間之下,的確收到不少轉介個案。Julia指遊戲治療的黃金年齡為3-10歲,未上學前的孩子仍然倚賴家人和欠缺生活經驗;超過10歲的孩子,習慣和價值觀普遍已形成,要調節就需要較長時間。Julia由了解孩子的需要到尋找問題根源,再到著手調節及給予家長意見,過程約需12個星期,每次治療都會有40分鐘時間自由時間,孩子可以在遊戲室玩手偶、玩樂器、跳舞、畫畫或玩沙等。正正因孩子喜歡玩,而且玩不用如醫學治療般冷漠和複雜,孩子和治療師熟絡後就會傾吐心事,成功率自然大大提升。 ‧ Julia將遊戲治療比喻為飲涼茶,非「有病、有問題」,而是「保健」,在狀況出現初期已經作出調節,所需的時間和金錢也遠遠減低。 ‧ Julia指治療師和孩子無血緣關係,而且遊戲營造快樂環境,他們才安心講出心中所想。 爭玩具已是問題徵兆 然而至今仍有不少聲音,懷疑玩遊戲解決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效用,Julia亦釋除大眾對遊戲治療錯誤觀念。「孩子爭玩具、不肯吃飯只是少問題,不用去到『治療』這麼誇張?事實上遊戲治療無需入醫院,亦無需食藥,只要家長覺得有不妥就可以找我們,治療時間可能好短就可以,但當影響生活甚至學習才聯絡我們,所花時間同金錢就會增加好多。」她曾經處理一位孩子,因擔心父母只關心快將出生的妹妹而不開心,又不肯食飯和掉玩具。幸好很初期已經發現問題,Julia很快就作出調節,不需12堂就能解決孩子心結,長久下去對家庭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在遊戲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只會從旁觀察,亦不會主動詢問或提供意見。「我們主張自我痊癒(Self-Healing),等孩子自己試,錯了給他們自己修正,直至找到解決方法。很多成年人只會直接給予答案或幫孩子完成,可能並無解決問題根源,以致孩子狀況不斷重覆出現,所以遊戲治療師必須決定做多少,這種回應技術是需要學習和經驗的。」目前香港全職註冊遊戲治療師並不算多,部份亦由社工兼任,輔導味道相對較重。她建議家長尋找遊戲治療師時,可先了解治療師是否擁有國際認可的註冊認證及相關經驗,從而為孩子作出適當治療。 ‧ 治療師只會從旁觀察,不會提出任何意見,希望做到自我痊癒效果。 家長有甚麼可以做? 問到為甚麼家長不會參與遊戲治療,Julia指孩子很可能會「配合」家長而講一些他們想聽的說話,然而遊戲治療師和孩子無血緣關係,加上豐富經驗,他們才敢毫無負擔地講出真心說話。不過在遊戲治療外,協會亦有提供課程給家長學習,例如九型人格、手偶、故事回應等溝通方法,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親子溝通的質素。Julia一直使用面對面講課、約見和治療,然而疫情之下也令她進步,先將部份課程改為文字版本,給家長先在家中試行。「這幾個月大家在家工作,和子女日見夜見,磨擦自然增加,已經來不及待疫情過後才治療。不如教他們溝通和回應方法,有疑問再在網上詢問,發現這個方法都收到不俗效果。」除此之外,Julia亦趁機將市場推廣至海外地區,例如協會邀請各地家長舉辦視像直播,交流治療和溝通技巧,也是遊戲治療以外,未來會主力推廣的工作之一。 ‧ Julia指家長可根據治療師是否擁有國際認可資格和相關經驗,衡量是否適合各位孩子。 ‧ 近十年大眾更關心兒童心理健康,遊戲治療需求也會陸續上升。

ADVERTI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