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C
Hong Kong

Related tags

Latest

Latest

Latest

More From Hit Consultant Media

【消費稅】日本明年4月起規定商品必須標示「含消費稅價格」!點解日本商家會大力反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日本隨即停止外國旅客入境,相信大家都很想念在日本瘋狂「出血」的日子。大家在當地購物時,會發現商品標價上會有兩個金額:「稅込」(含稅)與「稅別」(不含稅)。可是這樣分開標示就為當地人,特別是遊客帶來困擾。日本政府決定在 2021 年 4 月起,全面推行「總額標記義務」(「総額表示」の義務付け),即是所有商品須要標記連稅的價格。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樣標示更加方便易看,但日本零售商卻大力反對,這是甚麼緣故呢? ●日本商品標價上會有「稅別」和「稅込」兩個金額。   據日本國稅廳指引,除口頭講述商品的價格外,商家在任何面對情況下也必須標記連稅價格。其實日本政府早在2013年時已經提出這個建議,不過考慮到業界負擔,便在2013年10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間設置過渡期,讓零售商在價錢牌上標記未含稅價格。       影響零售業銷售策略 日本資訊節目《Tokudane!》(とくダネ!)為此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9 成受訪者認為連稅的價格較方便理解。不過這種做法就受到零售商反對。連鎖超級市場Akidai()社長秋葉弘道表示,現時超市價錢牌主要是標記未連稅的金額,因為看上去比較便宜,較容易吸引顧客購買。如果要清楚標記連稅價格,等於要向顧客出示一個沒那麼吸引價錢,不但減低購買慾,更會使顧客誤以為他們加價。另一方面,這個新措施會更加超級市場支出。社長秋葉弘表示,若「總額標記義務」正式推行,就要將旗下店舖數千個價錢牌一次過更換,估計要花費數萬日圓。   ●秋葉弘道舉例:「白蘿蔔一個『98日圓(未連稅)』和『106日圓(連稅)』所給予顧客印象並不一樣。」   消費稅有增無減 日本政府早於1978年時提出徵收消費稅構思,透過向顧客收取消費行為的費用,成為國家稅金來源項目之一。不過因為受到民眾強烈反對,所以被擱置10年。直到1988年,當時日本總理竹下登才成功主導通過消費稅法,並於1989年4月1日起實施,當時稅率為3%。到了1997年,日本政府將稅率從3%調高到5%。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後,在2014年將5%消費稅上調至 8%,至去年10月起,又將 8%消費稅上調至10%。換言之在5年間,日本消費稅增加1倍。 對於未來會不會再度調高消費稅,副首相兼財務大臣的麻生太郎今年...

【經濟定理】「限時大特價」其實係咪真係抵咗﹖或者顧客中咗錨定效應都唔知!

不論認識新朋友、接收資訊或者購買物品時,大家都會有「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尤其買東西時見到「清貨大特惠」、「全場八折」這些宣傳標語,總比旁邊商店用原價發售來得吸引,但事實上可能兩家商店價錢是一樣,甚至後者還可以慳回和人爭貨、排隊結帳的時間成本。這是由於大家對商店銷售手法都有一種「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究竟它是甚麼一回事﹖ ‧ 顧客對各種產品價格都會有既定印象,若偏差太大就會對該產品產生懷疑。 價格提高再折吸引力較大 在商業世界來說,「錨定效應」即是對某件產品或服務的第一印象,情況就如船員在某地方拋下錨固定船,顧客思維只能在錨(第一印象)附近徘徊,萬一價錢比這個「錨」貴很多的時候,就會懷疑是否真確。情況就如走入一所超市,裡面所有價錢牌都被貼上「特價」、「買一送一」等字眼,例如一排8罐裝可樂原價要$49.9,大家便會覺得被這個原價固定了,但現在「居然」賣38元,而且還加一元多一支1.25L可樂,聽上去很便宜,但有趣地光顧這麼多年,都未見過它用原價出售。又或者淘寶商家很喜歡將貨品調高價格,留待新年、雙十一等日子再作折扣,再加上「限時特惠」、「只作一次」等句子,讓已有既定印象,而且無貨比三家的顧客,覺得有折扣很難得而掏腰包購買。說到底,其實就是行內定價會影響消費者心理,甚至有操控價格的能力。 ‧ 很多商人會將原價提高,然後再作大量限時折扣,使人覺得「執到寶」,但貨比三間後卻發現未必慳很多錢。 ‧ 淘寶商家很喜歡提高原價再提供大額折扣,尤其在雙十一、新年這些消費旺季。 如何改變「錨」﹖ 既然價格印象早已植根在消費者腦海中,對一些提供高質素產品或服務的商家來說,要改變似乎是很難的事。無錯,但其實總有些方法可以改變。例如可以製造供不應求情況,正如市面口罩供應,大家以前對口罩價格可能只是一元一個左右,當現時口罩成為必需品而且供不應求時,必定會有人願意出更高價錢。儘管現時口罩價格保持穩定,但一般最便宜都要三元一個。又或者給顧客覺得該價格獲得的,不止該商品般簡單,例如某牌子相機價格貴得驚人,比其他牌子貴2000元,但相機店職員表示這個價錢包括相機袋、腳架,還有超市禮券及額外保用。事實上這些贈品成本很低,而且並非必需,但顧客就會覺得付多2000元都是合理,便成功令客人轉移「錨點」。 ‧ 大家對口罩既定價格都很便宜,唯獨在疫症時期,「錨定效應」卻失效。

【價格大比拼】嚟香港開分店為賺大錢? 細數五家日本過江龍兩地價錢

大家去日本已經當「返鄉下」一樣,一年總有兩三次。近年不少日本「過江龍」餐廳來港開分店,最新消息當然是日本平價連鎖快餐店「すき家」,董事總經理宣佈將於今年年底來港開店。不過隨著過江龍變常態,不少人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香港價錢比日本貴很多。是否值得朝聖真是見人見智,這次編者找來五家較著名的過江龍餐店,分析一下港日價格差別及背後原因。 1.拉麵 一蘭 去日本唔食拉麵,等於無去過一樣。日本其中一家最受歡迎的拉麵店「一蘭」,早在2013年已經開店,但港日價錢卻差天共地。以傳統叉燒拉麵來說,日本賣890日元(折合約64港元),而香港則要95元,相差近四成!不過仍無損港人對一蘭的喜愛,至今仍不時出現人龍。 2. 鰻魚飯 宇奈とと 上年年底開幕的鰻魚飯名店,在日本以平靚正見稱,但和很多日本過江龍一樣,來到香港卻變成中高檔次。它們招牌雙層鰻魚飯在日本售1000日元 (約72港元),而香港則要108元,價錢足足高出五成。但據網上食評而言,大家似乎對香港分店評價一般。 3. 天婦羅 天吉屋 另一家日本過江龍「天吉屋」則在東京擁有多家分店,而天吉屋在上月中亦來到香港開設第一家分店。本身東京「天吉屋」針對中檔次市場,評價極高,招牌菜天吉丼在當地售1200日元(約86.4港元),但來到香港則索價118港元,差價達36%,同樣離不開差價數十百分比。 4. 甜品輕食 中村藤吉 作為京都一家以抹茶食品聞名海外店舖,中村藤吉早在三年前首度衝出海外,來到香港開設分店。而香港大部份以日元10算標價,以宇治冰為例,日本賣980日元(約70.5港元),香港則以98港元,相差同樣近四成。 租金運費成差額原因 究竟為甚麼日本餐廳來港後,價格都會提高兩至三成?首先是食材問題,早前有日本電視節目分析,一碗拉麵成本不過200-300日元,佔日本大部份拉麵店售價約三成。不過過江龍食店食材均由日本直送到港,還要保持食物新鮮,結果運費隨時比食材成本更高。外國有日式餐廳表示,日本當地利潤約30-40%,但外地分店利潤卻下降至10-15%。 第二當然是租金和人工,不少過江龍皆以中高檔級數來港,大多在尖沙咀、中環地區開店。香港租金貴眾所皆知,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2019年5月商業單位租值對比上年同期上升4.9%,商場過千呎店舖租金最少達20-30萬 ;加上餐飲業人手短缺,不少餐廳皆需提高薪酬吸引人材。相比日本而言,儘管人手薪酬相近,但東京都內同樣呎吋單位,租金一般不超過15萬港元,亦不難解釋為甚麼日本過江龍來到香港「加價」數成之多。 不過利潤和日本只是相近甚至更少,為甚麼仍要到海外開分店?首要的當然是將品牌名氣帶到海外,每年近想想每次有過江龍來港,都吸引不少傳媒曝光。同時日本經濟不算明朗,很靠海外遊客消費,香港每年超過二百萬人到訪日本,加上香港人消費力較高,讓顧客光顧新店外,到訪日本再光顧商店,名乎其實「名利雙收」。 不過,有多年已由日本來港開業的快餐店吉野家,反而港日價格差額相對較細。以傳統招牌牛肉飯為例,日本需要480日元(約34.5港元),但香港則只需39.5港元,僅相差14%。似乎連鎖快餐店差價比單一過江龍餐店細得多,當然這個涉及很多因素,但要留意吉野家部份食材並非來自日本,例如使用黑龍江米而非日本珍珠米等等,運送成本自然低; 另外吉野家分店多,食材入貨量大,來貨價自然較低。不過綜合以上各個原因,若連鎖快餐店「すき家」真的進駐香港,若只開少量分店,相信價錢仍未必會如吉野家般大眾化。

ADVERTI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