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C
Hong Kon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TAG

武漢肺炎

【武漢肺炎】HKTVMall推在家工作計劃被指條件太辣!?4大做法讓企業順利推行Work From Home!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如今香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爆發,感染確診個案急增,不少公司重推在家工作安排防疫,減少員工社交接觸機會。早前香港電視(HKTV)向員工發出電郵,向同事提供100%「在家工作」安排,不過條件似乎比較辣,引起網民討論。想有效和順利實施Work From Home?一眾僱主不妨參考以下4項做法! HKTV前日向員工發出電郵,指員工選擇100%「在家工作」計劃,須簽署承諾,工作日要全日在家工作, 不能離家出外,即使是散步、用膳、購物也不可以。辦公時間內,要將手機設定為響鬧模式,並於電話鈴聲三聲之內接聽電話,並將公司直線電話轉駁至手提電話。若公司未能聯絡同事,會致電其家居電話。如需進行視像會議,須確保視像鏡頭操作正常。通告亦強調,公司人才管理部會不時抽樣致電員工手機及家居電話,確認其身處位置,如發現同事違反守則,會考慮處以「嚴重處分甚至解僱」。至於放假時行街購物、戲院睇戲、行山等娛樂消遣活動都不准許,更加不可以外出與朋友飯聚。 網民對HKTV做法意見兩極,有人認為公司舉動是為保障員工健康,亦有人質疑公司刻意利用苛刻條件逼使員工回到公司辦公。今年年初,恒生銀行實施在家工作計劃時,有員工於工作時間外出行山消遣,被網民戲稱「行山銀行」,事後6位MT(管理培訓生)接獲公司警告信。自此訂立守則以確保員工在家工作保持效率,就成為企業管理層最苦惱問題。以下4項做法,可以讓一眾僱主參考。 1. 準備線上打卡和雲端平台軟件 為避免員工可能趁著在家工作之時偷跑出去玩,防止類似「行山銀行」事件重演,企業可以引入手機打卡應用程式。員工透過程式,用GPS定位打卡,讓僱主確認員工處於家中工作。當然,若個別員工認為涉及私隱問題,那僱主應該與員工商議,找出雙方都接受的做法。視訊通話老闆與員工溝通的重要橋樑,特別是部份公司有開早會習慣。因此僱主應先研究公司規模和需求,然後引入最適合通訊軟體,例如Google Suite和Zoom等,保持與同事聯繫,提升工作士氣。 另一方面,部分公司保安系統嚴密,機密文件眾多,需要連接公司總機才可完成工作,管理層讓員工Home Office時,要先考慮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只要盡量做好網絡安全保障,避免系統受到攻擊,這樣員工不用回到公司,只需待在家中連接公司系統就能繼續工作。 2. 統一部門工作時間 在家工作,員工難免會不如在公司般準時開始工作。所以企業或各部門應該維持如公司般的正常上下班時間,一般來說都是早上9點到晚上6點,或是早上10點至晚上7點。除緊急情況外,其他公事都只在工作時間內商議或解決,盡量員工長時間都不斷接受工作訊息。老闆也應該鼓勵員工維持正常作息,避免在工作時間以外用Whatsapp「轟炸」員工。 3. 設定員工工作回報時間表 在家工作無人看管,有些員工可能自律性較低,不小心工作效率就下降。老闆可按情況,設定每日固定工作回報時間表,例如在12時或4時請員工報告一下,藉此掌握員工工作進度和成果,員工也會逼迫自己努力工作,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同時,相比由老闆問起,員工主動回報會讓彼此感受更好,亦加強信任感。 4. 專人負責紀錄會議結果 如僱主沒有時間一同參與會議,就要選定會議負責人,負責安排議程、主持會議,保證會議在約定時間內結束,並做好會議記錄,以便僱主跟進待辦事項。另外,僱主應該請員工將所有處理事項盡量文件化,讓人看完文件就能了解整進度和結果,不需要再花時間進行口頭報告。 最後,希望僱主們抱持正面心態,對員工信任,避免猜疑 。當然員工也要謹記,僱主願意安排在家工作是為了防疫,若其餘時間照舊外出及聚餐,對減低感染並機會並無幫助。因此員工應該做好本份,避免不必要外出,或與朋友相聚。  

【商管技巧】疫情之下怎樣才能帶領企業渡過難關?6招助降低疫情對企業衝擊!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並蔓延到多個國家,為全球產業帶來比金融危機更嚴重衝擊。如今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面對受到疫情重創的市場景氣,以及產業環境巨變,公司管理層要透過哪些策略,帶領公司渡過難關呢? 1.盤點現金流 企業應善用財務系統,迅速掌握疫情期間的財務狀況,同時審視每一筆開銷必要性,以防止現金流被削弱,例如疫情期間減少可減少出差和交際應酬的支出。同時,公司應定期追蹤應收款項、提供現金折扣鼓勵客戶加速付款。另外,透過政府紓困方案取得額外現金都應該計算在內,增加公司現金流,以備不時之需, 2.穩定供應鏈 為避免企業面對供應鏈斷鏈危機,所以管理層要適時尋求可替代供應商,並彈性調整生產模式,設法穩定供應鏈,例如蘋果公司在這次疫情中,進行雙源採購(dual-sourcing)做法,要求供應商具備兩個廠區、兩個國家生產能力,以降低斷鏈風險。 3.加快數碼轉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不少公司因避免員工交叉感染,紛紛改為在家工作。所以公司都會作出準備,例如手提電腦、防毒軟件、遙距文件及團隊管理系統,以及網上會議工具,其實都有助公司加快數碼轉型,提升網路銷售能力,同時也有助公司提早為新零售模式進行佈局。     4.加強員工健康管理 目前疫情反覆,相信防疫是一場持久戰,所以企業應購買防疫及消毒用品,也應該為員工提供口罩等防疫產品。另外為提高員工免疫力抵,也可以考慮購買保健食品。而長遠來講,企業經歷過疫情變化,更會感受到員工身體健康無比重要,所以應制定一套企業健康管理機制,在疫情傳播時,讓員工能實施自我健康保護,同時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給予員工充分的防疫資訊和心理諮商。   5.趁機調節企業性質 利用疫情市況淡靜階段,檢視企業內部管理弱點,加強員工訓練,以確保企業營運持續性。管理層可以彈性調整人手,並持續進行內部訓練,例如鼓勵員工進修外語、電腦、數位行銷等課程,加強專業訓練,同時可著眼於網上商機,增加軟硬體服務,為日後作好準備。 6.隨時留意新商機 疫情雖然帶來危機,也同時也產生不少新商機,例如網購、食物外送和防疫商品等需求都大增。企業應保持與顧客接觸,掌握最新市場動態,主動提升服務新價值,例如加強線上服務與各種網上行銷模式,或考慮開發及設計與防疫相關商品等,藉此尋求生機。

【我又飛啦】台北機場大搞「偽出國」活動!航空業疫情下奇招有望刺激消費「止血」?

新冠肺炎疲情令不少國家宣布封關,大家旅行計劃都被迫暫時取消。當不少人大呼「好想搭飛機」、「我要去旅行」之際,台北有機場就舉辦「 偽出國」活動,讓參加者一解旅行癮! 滿足出國體驗 為滿足人們想出國旅行意慾,松山機場與長榮及中華航空合作,舉辦3次「出入國境體驗半日遊」,全程3.5小時,由於名額只有60個,所以要以抽獎形式選出幸運兒。參加者會先在機場登機櫃位辦理手續,領取登機證,然後出境過關,最後進入客機機艙,一切手續和過程與平常去旅行無分別,只差未起飛出發到旅行目的地,不少人更帶行李箱參加。 ●長榮航空的空中服務員穿上防疫裝,與坐飛機的參加者玩機上有獎問答遊戲贏飛機模型及環保餐盒。 而台北桃園國際機場也計劃推出類似活動,除有過關出境外體驗,更會加入搭飛機環島行程,讓參加者可以在機上享用飛機餐,欣賞空中景色,預計行程時間約兩至三小時。由於參加者搭乘班機飛離台灣領空,等同出國,因此下機後入境桃園時,就可以依規定到免稅店購買菸酒,及其他相關免稅品。另外,有人提出讓旅客順路參觀飛機修護廠等過去不輕易對外公開的機場內部區域,加深大家對航空產業認識。收費方面,桃園機場表示一切仍要視乎航空公司意向,現時還未有落實。 其實日本都有這類活動,ANA由2000年開始,每年元旦即1月1日凌晨5時半都有會有「元旦初日出航班」從羽田出發,以和富士山差不多高的4000米繞山飛行,務求讓170名乘客在6時50分左右,於雲海之上看著太陽從富士山頂出現。乘客更可以一邊欣賞「御來光」,一邊享用御節料理作早餐。雖然窗邊位收費50,000日圓,但仍然一早就爆滿。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LxBzguoGLqXWA8_BtHSHA 自疫情爆發以來,航空公司因應各國邊境管制而削減班次,全球航空運輸能力減少近7成。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估,今年全球航空業將損失約 3,140 億美元的機票營收。雖然收入大減,但航空公司依然需要負擔員工工資、機場停泊費、飛機維護和租金等費用,自然出現虧蝕。不少航空公司都想盡各種方法「止血」,包括停止開放機場貴賓室、不再招募新員工、停發獎金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等等。所以這類「偽出國」體驗活動機場、航空公司和免稅店來說也是一個商機,開拓新收入渠道,或多或少彌補因疫情而帶來的損失。未知香港機場和航空公司會不會參考一下呢?

【新冠肺炎】全民戴口罩可拯救經濟!? 高盛:避免GDP減少5%

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持續蔓延嚴峻形勢下,口罩能夠有效防範新冠病毒。現時香港疫情稍為放緩,也是因為大部分市民習慣與口罩為伴。 不過在美國,即使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每日有所增無減,不少美國人對戴口罩仍然抗拒,包括總統特朗普。國際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就強制戴口罩對經濟和醫療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報告指出若美國實施「全民口罩令」,對疫情及經濟均有幫助。 可免GDP損失5% 高盛首席經濟師Jan Hatzius在報告指出,封城及社交隔離使美國今年首4個月國民生產總值(GDP)收縮17%。而研究團隊統計美國各州民眾佩戴口罩情況,結合疫情傳播數據,顯示未能達至廣泛戴口罩的地區,死亡及感染情況較差。研究同時亦發現,相比減少群眾出行、避免大型聚會等措施實施,戴口罩更有效阻止疫情傳播。 高盛估計,如果美國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戴口罩,可將確診病例的每日增長率降低一個百分點,至0.6%,不單可以降低新增確診病例增長速度,同時亦能夠避免經濟因封城而再度陷入停頓。高盛繼而推算對經濟影響,顯示若以強制使用口罩取代封鎖措施,能夠使GDP損失減少近5%。Hatzius表示:「如果強制戴面罩措施能夠顯著降低新冠病毒感染,則無論是從公衛角度或從經濟角度而言都具有價值,因為它可以取代新的封鎖措施,否則將打擊GDP。」 目前美國部分地區,如佛羅里達州及德州仍任由國民自行決定是否戴口罩。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日前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時表示,美國人全民戴口罩是勢在必行。而較早前,美國副總統彭斯開始呼籲人們戴口罩,民主黨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更表示,全美口罩強制令早就應該實施。 ●受疫情影響,政府於5月中公布,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首季修訂數字按年大幅收縮8.9%,上一季跌幅為3%,經季節性調整後,繼上一季實質下跌0.5%後,在第一季急挫5.3%,按年及按季跌幅皆為有紀錄以來最大單季跌幅。

【理財習慣】疫情令人開始瘋狂儲錢!?歐美或出現「超級儲蓄世代」

以往華人跟亞洲人比較有儲蓄習慣,不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歐洲人和美國人的理財習慣正慢慢改變。有專家認為,疫情後或可能催生出對投資抱持謹慎態度的「超級儲蓄世代」,未來人們將更重視降低風險,消費模式變得節約,只買必需品,意味全球經濟面貌將被重塑。 根據歐洲中央銀行和英倫銀行的數字,歐洲五大經濟體中有四個的儲蓄率在三月份急劇上升,遠高於長期平均水平。現時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存款均有所增加,例如法國3月份儲蓄接近200億歐元(約1,699億港元),遠高於銀行存款38億歐元(約322億港元)的長期平均水平。隨着危機加深,儲蓄增長都有所加速,根據法蘭西銀行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的儲蓄總額增加600億歐元(約5,096億港元)以上。至於意大利儲蓄168億歐元(約1,427億港元),遠高於34億歐元(約288億港元)長期平均水平。不過德國銀行儲蓄顯著下降,分析指這與德國人在艱難時期偏愛現金有關,同類情況也曾經在於2008年金融海嘯出現。 德國安聯保險公司表示,由於嚴格的封鎖政策使許多企業關閉,消費者不得不留在家中,加上歐洲人普遍擔心日後經濟和社會動盪風險增加,所以開始減少消費,只集中購買必需品,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個人消費整體下降了超過三分一,導致社會整體儲蓄情況有上升趨勢。安聯預期今年底歐洲消費者仍將有4,000億歐元(約33,985億港元)額外儲蓄,相當於歐盟經濟的3%。 美國銀行存款帳戶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儲蓄增加情況並不局限於歐洲,根據《2019儲蓄調查報告》,23%美國人不會從收入中抽出一分錢用於儲蓄,63%沒有年度儲蓄計劃,74%的人將少於月薪的10%用於儲蓄。不過,美國經濟在新冠肺炎衝擊下,大部分家庭和企業開始儲蓄大量現金。據《CNBC》報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資料顯示,自美國在1月份開始爆發疫情以來,美國銀行存款帳戶激增2萬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很多家庭,甚至大企業都開始儲蓄現金。單在四月份,存款額大增至8.65億美元,比起去年一整年存款增長的幅度還要高。 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師Ludovic Subran表示,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支出和儲蓄方式改變。「我們處於這種緩慢模式(slow-mo)時間越長,這些儲蓄變化將更大程度根植於人們的行為中。」 雖然有經濟學家憂慮消費者,當各國陷入自戰後最嚴重衰退危機,而消費者不願花錢以避免風險,或會無法刺激疲弱環球經濟,但也有專家持相反意見,指儲蓄增加或令不穩的經濟變得相對健康。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Melanie Debono表示:「許多家庭於過去幾周累積非自願儲蓄,故他們的銀行存款(比例)比疫情之前更為健康。」 風險投資公司Collaborative Fund合夥人Morgan Housel表示,即使疫情危機結束,但已經為下一世代帶來深遠影響,或將促成「超級儲蓄世代」。雖然這個轉變會減慢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但他認為這或有助重塑經濟模式,令經濟管理機制將變得更完善、更能承受衝擊,長遠令金融市場變得更為強健。「當你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比你所想的還要脆弱,你未來可承受的風險自然會比以前低。」  

【經濟分析】福布斯:航空業不是最慘!3種將會被新冠肺炎疫情摧毀行業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在各國持續,重創全球經濟,而受防疫措施影響,不少行業處未能正常營運。《福布斯》最近總結最受疫情影響的3類行業,表示就算疫情完結,這些行業亦難以回到輝煌時期。 RiskHedge首席分析師Stephen McBride於《福布斯》專欄指出,雖然全球航空業估計因疫情損失1,130億美元(約8,800億港元),不過等到疫情結束後,航空公司將會迎來大反彈,航空業亦不會因此息微。可是有3個行業則沒這麼幸運。 1. 電影戲院 一直以來,戲院是電影發行上映的唯一渠道,戲院院綫會要求電影發行商保證90天的專有權,其後電影才可以出現在其他平台上。但疫情爆發後,美國所有戲院都要關閉,根據Box Office Mojo數據,2019年,美國人去影院觀看電影的頻率創下1920年代以來新低。 電影公司轉向綫上發行這條渠道。例如環球影業的《魔髮精靈︰唱遊大世界》開創歷史,首部率先線上發行的主流電影,徹底拋棄院線。觀眾只需付20美元,就可以舒舒服服坐在家裏觀看新電影。又例如迪士尼的《阿特米斯奇幻歷險》(Artemis Fowl)原本打算在戲院上映,現在就在旗下串流影視平台 Disney+ 以獨家形式首次亮相。 在香港,百老匯戲院總經理張綺嫦透露,疫情爆發後令院綫生意額一度急挫8成。而在限聚令正式放寬後,戲院亦重新營業,但就要遵守防疫措施,包括觀眾需要隔行坐和不准飲食,這些安排都直接打擊戲院營收。本地疫情尚有零聲確診個案,因此就算各大戲院都推出票價優惠,售票情況仍不太理想。 2.百貨公司等傳統實體零售業 近幾十年來,百貨公司等各種傳統實體零售商受到線上零售衝擊。根據資料,美國線上零售銷售額由2007年至今增長達450%。在肺炎疫情下,美國境內數以千計商店因為防疫而被迫關閉,許多美國人在居家令下別無選擇,只能從網上購買所需,而眾多老年消費者亦因此學會網上購物,感受過當中便利,紛紛轉向網購,令實體百貨店面臨更大壓力。除梅西百貨外,文中點名指出服裝品牌GAP和Footlocker等都正向著破產邊緣邁進。 ●梅西百貨Macy’s自1月起,股價已經大跌60%,目前正徘徊歷史低位,後來更被標普500指數剔除在外。 3.寫字樓租賃 雖然遙距辦公不是新鮮事,但在過去一直被視為暫時性方法,或是不得已的選擇。然而今次疫情迫使改變企業管理層對遙距工作看法。疫情期間,成千上萬打工仔都在家工作,人們發現並沒有影響工作效率,同樣有成效。因此在不久後將來,每周有2至3日在家工作將成為新常態,管理層自然會覺得沒理由再租那麼大的地方,這種轉變可能讓企業每年省下千萬元租金。只不過,當企業節省巨大成本時,對於擁有和租賃辦公室行業自然受到衝擊。 肺炎疫情下,本地寫字樓租售價繼續下跌。美聯工商舖報告指,4月份指標甲級商廈租金按月再大挫4.2%,連跌第10個月,重返2016年中水平。例如灣仔新銀集團中心及炮台山北角城中心,分別錄得10年新低及6年新低的租務成交個案。隨著甲廈下跌,過去跌勢較慢的乙廈,租售價跌幅也開始擴大,指標乙廈租金上月按月下跌1.3%,當中以灣仔按月下跌4.2%為跌幅最大。總計本年至今,乙廈租金累積下跌約4.5%。 疫情令不少行業打破傳統規範,開拓出新方式,希望企業能夠看清現實,與時俱進的話,不至於受到淘汰。

【武漢肺炎】航空公司每日蝕2億!全球航空業復甦需要多少時間?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在香港逐漸緩和,不過對各行各業都已經造成嚴重衝擊。本地最新失業率5.2%,創逾10年高,當中除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外,航空業就是另一重災業,失業率達到4.7%。現時多國仍然維持封關政策,旅客和航班數目大幅減少,航空公司苦苦支撐,那麼航空業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逐步復甦呢?全球商務旅行組織(Global Business Travel Association,簡稱GBTA)進行調查,疫情爆發後,每4家公司中至少有3家已取消或暫停所有出差,同時有92%的人連國內旅行都取消。GBTA營運總裁Scott Solombrino指出,疫情嚴重打擊商務旅行業利潤,預料中國商務旅行收入減少4,041億元,歐洲則減少1,905億元。航班蝕住起飛自疫情爆發以來,航空公司因應各國邊境管制而削減班次,全球航空運輸能力減少近7成。以美國為例,全美航空業共有 6215 架飛機,但有一半只能停在主要機場或是沙漠機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估,今年全球航空業將損失約 3,140 億美元的機票營收。雖然收入大減,但航空公司依然需要負擔員工工資、機場停泊費、飛機維護和租金等費用,自然出現虧蝕。連續47 年獲利的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罕見在今年第一季出現虧損,凈虧損金額達 9,400 萬美元,每天平均虧損 3000 萬至 3500 萬美元。CEO Gary Clayton Kelly直言現時每班起飛的航班都是蝕錢,他們無法無限期支撐。至於早前傳出進行架構重組及全體員工減薪的國泰航空,經營狀況同樣惡劣,今年首4個月錄得未經審核虧損45億元,平均每日蝕逾3700萬元。根據資料,4月份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客貨運量繼續急挫,其中載客量暴跌99.6%,日均客量僅約458人,集團預期5月每日載客量仍少於500人。不少航空公司都想盡各種方法「止血」,包括停止開放機場貴賓室、不再招募新員工、停發獎金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等等。航空業至少要3年後才復甦隨著疫情趨緩,部份國家逐步放寬旅行限制,航空公司也漸次恢復部分航班營運,不過,全球航空業復甦要多久?IATA 認為至少要到 2023 年,航空載客量才有可能恢復疫情爆發前水平。中東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Emirates)總裁蒂Tim Clark認為全球航空業至少在未來...

【武漢肺炎】疫情下全球保險賠償金額或高達2千億美元!本地保險公司有甚麼應對措施?

現在不少人會買保險,當遇上突然情況,都有保險公司負責賠償,對自己多個保障。不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連帶保險業都損失慘重。英國保險公司 Lloyd's of London 預計因疫情關係,公司將要支付高達 30 億至 43 億美元(約港幣 333 億元)賠償金額,又預測全球保險業總損失或高達 2,030 億美元(約港幣 1.58 萬億元)。而在本地就有不少保險公司順勢推出武漢肺炎額外保障及理賠措施,不知大家又會不會有興趣投保呢? Lloyd's of London 早前預測,全球保險業因新冠肺炎疫情承保損失估計約 1,070 億美元,主要是賠償旅行或活動取消、營業中斷、貿易信用險的損失,加上有關「投資組合」計劃損失約 960 億美元,總計全球保險界損失或高達破紀錄的 2,030 億美元。好多大型保險公司在首季財報中都列出與疫情相關的賠償損失,截至今年3月為止的季度,理賠總額已超過33億美元。除支付客戶索賠之外,保險公司更面對業務萎縮、客戶退保等經營挑戰。 ●Lloyd's...

【大勝可口可樂】百事業績逆市增長10%!成功獲利關鍵是甚麼?

提起汽水,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可口可樂,但其競爭對手百事(PepsiCo Inc.)原來都是非常厲害的角色!百事最近公布今年首季財報,營收表現不但勝過可口可樂,而且更比上一季逆市增長10%。到底疫情期間,百事成功獲利關鍵是甚麼呢? 1.擴展食品業務 根據《CNBC》報導,美國受疫情影響,雖然電影院和餐廳都要停業,但百事在4月底公布第一季業績,其淨營收比外界估計高出7億美金。不同於可口可樂,百事不但減少將近一半的飲料銷售業務,更積極擴展其他副業,包括零食、穀類早餐和鬆餅糖漿等。 ●百事(PepsiCo Inc.)擁有多個食品品牌。 同時,百事早已計劃進一步拓展市場。《Motley Fool》引用印度知名咨詢公司Netscribes報告,指出到了2023年,全球碳酸飲料市場只會以2.8%複合年增長率成長。百事考慮到汽水市場在全球多數地區都已飽和,所以在今年2月以7.05億美元收購中國線上零食公司百草味(Be&Cheery),主要銷售堅果、果乾等食品,協助百事進軍亞太地區市場。 在疫情期間,美國政府實施居家令,民眾會囤積物資以度過漫長隔離期,令各類食品需求增加,其中以家庭裝薯片最受歡迎。零食類商業總監Alex Brittain表示,現時零食類銷售額佔總銷售額31%,遠高於2010年的10%。 2.開設線上銷售渠道 近年,網購成了消費行為新趨勢,而受疫情影響,進一步推動網購發展。《CNN》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數據,截至5月2日,線上食品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66%。為了將線下「衝動購物」行為模式帶到線上,百事開設兩間網上商店,不但方便消費者從網上訂購所需零食,百事還精心設計各種分類和搭配,以滿足不同族群和地區的顧客需求,刺激消費。

【武漢肺炎】「中國製造」口罩被彈回頭! 內地口罩廠湧現倒閉潮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都面對防疫資源不足,口罩需求急升,中國各行各業的工廠轉而投入製造口罩。不過,由於盲目擴廠,口罩品質參差不齊,未能符合歐盟及美國FDA對口罩質量嚴格要求,導致出口受限。雖然中國國內需求量仍然巨大,但口罩原材料價格暴漲,虧損增加,令大量內地口罩工廠相繼停工倒閉,同時意味著中國口罩外交未能成功。   劣質口罩不符合國際檢驗標準 自中國疫情紓緩,不少工廠重新投入生產,同時有多間新成立的口罩工廠出現,例如有中國防護口罩產業基地之稱的安慶,早前曾一夜曝增數百家口罩廠。根據商業數據網站「天眼查」數據指出,從1月23日武漢封城起至3月11日,內地共有5,489間生產口罩的企業註冊成立發。雖然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國,產能佔全球一半以上,但是多國發現中國製口罩效能並不符合標準。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4月初進口數百萬片由中國製造的N95。不過,國家工作安全與保健研究中心(NIOSH)檢測67款進口口罩,每款以10個樣本進行測試後,發現6成以的口罩不符合美方認證標準,包括一款未經授權在包裝印上FDA標誌口罩,僅可過濾35%微粒。另外,中國製N95口罩聲稱可過濾95%的微粒,但被抽查的樣本之一過濾能力低於15%。效能遠低於必須阻擋95%微粒標準,FDA認為中國製口罩無法保護前線醫療人員,危及安全,因此撤銷60多間中國廠商向美國輸出N95口罩許可。 事實上,中國透過向其他國家贈送口罩,企圖挽救因爆發疫情禍及全球而受損的國際形象,但遭到不少國家退貨。例如中國曾向巴基斯坦捐贈一批中國製造的N95口罩,但當地醫護人員就發現該批口罩是由胸罩製成,完全沒有過濾病毒能力。另外,荷蘭衛生部3月28日宣佈召回一批中國捐贈的N95口罩。當局表示經測試後,發現該批口罩不但無法緊貼臉部,過濾病毒功能更未達到歐盟認證標準,就連較低的FFP1標準都達不到。 疫情之下,口罩需求大增,於是衍生出大量口罩廠。不過,真正醫用口罩需要在無菌環境製造且殺菌,而很多內地口罩工廠只是用服裝廠或機電廠臨時改裝而成,不論設備還是衛生環境都達不到標準。據統計,內地有6成口罩工廠完全沒有無菌車間,同時忽略質量檢測,所謂資格證書也只是花錢買來,不符合國外對口罩要求,所以生産出來的口罩無法順利外銷。加上口罩機和口罩材料價格暴漲,例如口罩中間噴熔布現時一噸叫價70多萬人民幣,成本非常高,結果大量不合規格的口罩廠相繼倒閉。   ●內地口罩車間工人在製造口罩時並不注意衛生,直接用手整理口罩,衛生情況不達標。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