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C
Hong Kong

城中熱話

相關分類

更多文章

【侵侵花生集中地】為何Twitter在香港不流行?

Twitter一向是特朗普用來發布消息的社交平台。近來的5月5日,他就發出一條關於中美貿易戰的Twitter,令A股全線下跌。他宣佈要在5月10日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提高關稅稅率,從去年的加徵10%到25%。他甚至表示會「很快」把中美貿易之中未被加徵關稅的產品全部增稅。   Twitter在美國﹑日本等地都十分受歡迎,不時可「食」到各國家領導人和大小明星的花生,按理說應該受香港人歡迎。但2019年1月We Are Social及Hootsuite發表了全球Digital 2019報告,當中針對香港地區的報告指出,只有26百分比受訪用戶使用Twitter,相比起來80多個百分比的用戶使用Facebook﹑YouTube﹑WhatsApp,過半數人用WeChat和Instagram,香港人並不特別熱衷於Twitter。   先介紹一下Twitter。用戶可在Twitter上發布和互交消息(推文),每一則推文(Tweet)限制為 140 個字符(現在已經可以加上圖片、視頻等等)。其實推文的定義就是「短暫的信息」,如雀鳥的叫鳴聲一樣(亦即是英文Tweet的原意)。 任何Twitter用戶都可以跟隨(Follow)任何其他用戶,包括傳媒﹑名人﹑總統。每一位用戶所發的推文,都會同步讓所有跟隨者看到。 收到推文後,用戶可以將推文轉發(Retweet)。以往用戶一直只能以文字Retweet,但近日Twitter推出新功能,允許用戶可以將圖像﹑影片或GIF添加到他們的Retweet推文中,繼續加強用戶的體驗。 在一般情況下,一些重要推文,可以在數次Retweet後,令數以百萬,甚至千萬的用戶看到。Twitter是一個頗為公開的平台,傳達訊息的效率絕對比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網絡優勝,往往可得到國外的第一手資訊。   那回到問題所在:為何Twitter在香港不流行? 首先最大原因應該是語言問題。Twitter系統最初只支援英語,加上較少中文用戶使用Twitter及發布以中文撰寫的推文,香港用戶多以Twitter來「食」國外用戶的花生,因而一眼掃去介面全是英文,為部分人設下了語言的門檻。 第二是群眾心理。問問身邊朋友,似乎都比較少使用Twitter,那麼個人就會傾向於使用Twitter以外的社交媒體和其他人交流。 心理學上的「從眾效應」,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而個人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上述提及Digital 2019報告,香港多數人使用Facebook和WhatsApp。當香港用戶在開啟Twitter帳號後找不到也在用Twitter的朋友,久而久之較少登入,帳號慢慢就荒廢了。 另外,也有評論員認為「香港網民似乎比較不喜歡公開評論事情,而傾向與群組內的友好『吹水』」,以及「香港網民喜歡相片多過文字,例如 Instagram雖然都是以追隨者型成網絡,就比較受歡迎」。筆者認為也不無道理。   資料來源:眾新聞﹑DataReportal

【職場戴面具】為何上下班判若二人?

上班時我們不自覺露出和日常生活中判若兩人的性格,在上下班之間一人分飾兩角。這種情況原來被心理學家稱為「自由特質行為」。   心理學家指,我們大多數人會在上班時根據工作性質變身,展現截然不同的人格。雖然我們未必會發明出一個專為上班而設的新角色,但我們總有兩種來回切換的人格。 工作和日常生活上充滿了各異的挑戰和期望。我們在熟悉的環境向熟悉的人物抒發胸懷﹑展露真我。但在殘酷的職場上,我們需要調整行為以適應社交環境,快速和陌生人打成一片,有時候難免與真實的自我意識相悖。有人故意為之,覺得切換角色後工作更得心應手,也有人渾然不覺就如本能。 劍橋大學行為心理學專家 Sanna Balsari-Palsule指,我們可能對此切換毫不自覺,因為我們太習慣去維持工作上的專業形象。   這一種上下班的切換,在心理學上有其專有名詞:「自由特質行為」(free-trait behaviour)。劍橋大學研究教授Brian Little解釋「即脫離你本來個性的行為。」現代心理學中以五大性格特質(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盡責性﹑經驗開放性)評量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自由特質」則是違反我們天性的人格,以達到個人目的。 例如天生內向沉靜﹑說話細聲細氣的人,在工作場合突然變得外向多言,在人群中散發如魚得水的自信,彷似天生的外向型。這種人被Balsari-Palsule稱為「偽外向」。部分職業領域中,工作成果就視乎你如何在這兩種人格中靈活切換。確實有職業顧問指出我們不應在職場「做自己」,原因是在工作角色上抱持固定信念的話,或傾向固步自封。   在大部分職場,外向型員工更有可能獲上司重視。我們經常被鼓勵表現出「外向」的特徵,如善於交際﹑主導性﹑自信。在 Brian Little的研究中也提到外向型員工入職早期確實被內向型員工容易受高層關注及晉升,但從內向到「偽外向」的員工也可與「真外向」員工平分秋色。 內向者經常調整他們的行為,變成「偽外向」員工。他們假裝外向所累積的疲憊,只需適時獨處便可復原。而且他們不認為在工作中表現的「偽外向」性格帶來了什麼負面影響,因為他們相對地獲得職場上的好處,也因為角色扮演而得到成就感。   資料來源:BBC

【供不應求】OREO考慮推大麻零食 Jelly Beans加大麻成分

去年12月,美國29個州份實施休閒類大麻合法化,市民可以使用含有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的商品。CBD被視為一個高增長區域,投資銀行Cowen的分析師估計,到2025年,美國CBD市場將從現在約10至20億美元(約78至156億港元),激增至160億美元(約1248億港元)。有見大麻產業和市場越來越成熟,一些商家也瞄準商機,紛紛推出含大麻成分的食品。 今年3月,美國糖果品牌Jelly Belly橡皮糖的創辦人David Klein就推出添加了大麻成分的Jelly Beans,在自家公司Spectrum Confections的網購平台進行販售。每顆Jelly Beans橡皮糖加入10毫克大麻(CBD),當中包括了草莓芝士蛋糕﹑菠蘿椰奶﹑烤棉花糖等38種口味。David Klein表示Jelly Beans的大小可讓顧客較有彈性服用適量大麻,原本大麻會散發出一種並不討喜的味道,而橡皮糖很能掩蓋。 大眾對此非常受落,供不應求。首批800包含大麻成分的Jelly Beans已售罄,之後加製的8,000至3.2萬包亦銷售一空。 除了Jelly...

IG欲屏蔽照片Like數 可與Messenger﹑WhatsApp跨平台傳訊

Facebook舉行2019 F8開發人員大會,會中發布Facebook ﹑WhatsApp﹑Instagram的最新改變。以下為大家整理重點內容。   首先,Facebook整合旗下3大即時通訊平台:WhatsApp﹑Instagram及Facebook Messenger,用戶將可跨平台對話及互傳訊息,用戶無需切換不同應用程式。Messenger的發言人指,希望傳訊息亦與打電話一樣,用戶不需知道對方是使用哪一個平台就能通訊。 此項舉措大大提升對話的方便度,鞏固3者原有用戶。   Facebook 新版的Messenger不但加入了更好的端到端加密,未來幾個月內,也會推出Windows和Mac的電腦版App。另外,用戶可在新版Messenger中,看到全新的「Friends」的欄位,讓用戶方便查看朋友在IG、FB、WhatsApp中所分享的動態內容。   Instagram 發言人透露將於下星期起與加拿大IG用戶合作進行「屏蔽Like數」的功能測試。不論是Main Feed﹑用戶Profile還是永久鏈結的頁面,都不會再顯示Like數,只有帖子的原上載者可以查看自己每個Post的Like數。IG正就此進行測試,希望人們專注於用戶分享出來的生活,而不是某個Post有多少人Like。 網紅或KOL反映即時人氣的方法不再是看有多少個Like,而是看有多少留言。KOL或需增加與網民的互動次數,鼓勵網民留言。 IG會加強發展電商功能,未來用戶可以在不離開IG介面的情況下從喜愛的創作者購買到他們身上﹑或者展示的商品,一鍵完成下單,下週起先邀請少數創作者進行測試。 如此一來,人們更易在IG購物,對以IG作宣傳的品牌或IG shop來說是增加生意的好時機。負責宣傳產品的KOL雖然門檻更高,對品牌而言卻更不可或缺。若KOL能證明自己的人氣,會更為搶手。   WhatsApp ...

【濫用大數據?】公安查手機支付掃黃 大數據時代私隱何價

善用大數據科技即等同抓住商機。隨着線上個人登記﹑付款程序愈來愈普及,個人私隱和資料在機構和企業面前變得透明,往往留下數碼腳印。當數據庫愈做愈大,資料收集得愈來愈多,個人身份便會無所遁形。 大數據時代的步伐不會減慢,但我們要問的是,如何有效地保障個人資料私隱? 內地手機支付的先進全球有目共睹,連嫖妓都可以掃碼來結帳。但有內地媒體報道,江蘇省宜興市警方近日一共傳召1200人調查,原因是他們在涉黃洗浴中心透過付款二維碼轉帳超過600元人民幣(約712港元),涉嫌有嫖娼行為。 網路截圖顯示,宜興市公安局環科園派出所警察發手機簡訊給上述「嫌犯」,收到簡訊者被以「涉嫌嫖娼」傳喚,要求收到後聯繫派出所,否則將視為拒絕接受傳喚。 多家內媒引述宜興公安局人士證實確有此事,並稱傳喚這些人到派出所是接受調查﹑說明情況,至於是不是真的(嫖娼),警方會根據證據來認定。 後來公安又通報推翻此前說法,指其實是當地公安根據群眾舉報,在城區某足浴店搗毀一涉嫌組織賣淫犯罪組織,而網傳「抓獲1200餘名違法人員﹑掃碼超600元遭傳喚」等內容屬於不實資訊。   是真是假我們無從辨別,但從此事聯想到的是政府是否有道德及公平地處理個人數據。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犯罪的前提下,公安檢查市民的付款記錄是否濫用大數據? 智慧城市聽得多,好處是可以成為政府解決民生﹑社會問題的工具,為市民帶來更好生活。但另一面卻是個人資料被暗中收集﹑追蹤及監察的憂慮,市民以自由換來便利。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指出,全球各地的城市也在收集數據,但歸根究柢是透明度要高,「作為一個盡責的政府或公營機構,蒐集資料時應有責任向公眾解釋如何處理及使用哪些資料。」他解釋,當政府在推動建立智慧城市時,不應單純着眼實施智慧城市藍圖中的一些細節,更要符合大眾期望,解釋收集資料的用途,令大眾釋疑。 香港政府運用大數據的程度我們不得全貌﹑一知半解,只好寄望它自己公允有良心,盡可能收集最少的數據去提供服務,真正謀求及保障香港人的福祉。   資料來源:hket﹑hk01

關於努力的謊言: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由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所提出,他在暢銷著作《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此後人們多如此解讀:定律說的是如果你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就需要 10000小時。若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周五天,那麼你只需要五年的時間,便能成為頂尖高手。 但我們可以想像,我們從小到大有一些持續的興趣,如打籃球﹑踢足球等等,要超過一萬小時其實不困難,但為何我們還沒成為高手呢? 這是因為「一萬小時定律」所說的「一萬小時」,只是必要條件之一,並不是事實的全部。僅僅投入一萬小時的時間不能成為一名專家,不是所有的練習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更重要是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時間。   事實上,我們需要以「一萬小時」進行「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具有預先計劃性﹑具有一定的策略性,不只是漫不經心﹑簡單的重複訓練。它重質量而非數量,長此下去才能達到與眾不同的程度。確實而言如何做到? 訂下定義明確的短﹑中﹑長期目標。先由短期的小目標開始,做到高度投入,不斷超越自己的comfort zone,就像是拉伸一根橡皮筋,不斷嘗試去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準。當中可能面臨各種壓力,需要我們一直做出改變。 保持連貫性。將刻意練習變成習慣,它的有效之處在於不間斷的規律性。因此,我們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刻意練習,並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事情落實到位。 ...

【品牌塑造的藝術】英雄電影的兩大死對頭:Marvel和DC

流行文化中總有一些死對頭:微軟與蘋果﹑Sony和任天堂﹑Marvel與DC。 Marvel和DC各自擁有非常受歡迎的超級英雄,同為英雄界電影的代表,多年來兩派fans卻勢成水火。Marvel fans覺得DC太故作玄虛,玩什麼黑暗風;DC fans覺得Marvel電影太商業﹑沒有深度。 按理來說,DC推出的蝙蝠俠﹑超人等角色,在大眾知名度上絲毫不遜色於對手的鋼鐵人﹑美國隊長等等。DC是全美第一間漫畫產業公司,旗下角色超人是最早登場的超級英雄。 但為什麼Marvel現在的發展比DC更好、更受歡迎?以影片的數量和累計票房來計算,Marvel絕對遙遙領先。   黑暗風未能討好多數觀眾 首先看目標受眾。Marvel電影或許爆谷味濃,但無可否認它的受眾更多元,迎合觀眾口味。老少咸宜,穿插笑位,大家到戲院看Marvel就是為娛樂﹑為開懷大笑。 但DC一開始的電影風格較為黑暗,難以滿足大眾/全部年齡層的期望,限制了目標受眾。DC電影的世界觀非常貼地,多數探討社會或人性的黑暗,講即使有英雄在社會裏,社會一樣充滿問題,甚至英雄也要面對自身的夢魘。年輕觀眾不一定能欣賞這種電影。 DC的《超人:鋼鐵英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系列,太黑暗和悲情,更適合超過18歲,能夠認同那份滄桑感和藝術性的觀眾。 但DC現在轉換風格已經太遲,甚至會予人格格不入的感覺,Marvel在這方面做得太成功,太入屋。 DC在2016年推出的《自殺特攻》嘗試轉向爆谷風,但評價頗差;2017年的《正義聯盟》也嘗試添加更多調侃場面,令其大失DC風格。連平日嚴肅的蝙蝠俠都有多個笑點身上,破壞一直以來塑造的性格,人物變得不倫不類。 DC本身的fans喜愛其黑暗風,風格大轉的話,會得失原有的fans;做得不夠Marvel好,又吸納不了新fans,兩邊不討好。   英雄形象不鮮明 「復仇者聯盟」的票房大好,DC也嘗試把超級英雄放在一部電影中。但它忽略了Marvel在此前建立了多少東西:從2008年開始推出針對主要角色的獨立電影,讓觀眾了解每一個角色;也安排彩蛋,解釋不同人物間的關聯和互動。 DC的第二部電影決定將蝙蝠俠跟超人放在同一套電影,後來更急於推出聯盟電影《正義聯盟》。 但大部分的觀眾都不是漫畫迷,所有的超級英雄都需要重新獨自建立觀眾認同感。 觀眾對於蝙蝠俠的認知停留在「黑暗騎士三部曲」。導演花了三部電影的時間才建立起電影中「黑暗騎士」跟過往蝙蝠俠不同的角色個性,《蝙蝠俠對超人》要求觀眾在開場幾分鐘就適應新演員——班艾佛列克飾演的新蝙蝠俠,實在強人所難。   DC應仔細規劃未來發展方向,衝量觀眾對各角色的熟悉度,以觀眾足夠熟悉的英雄建構自己的宇宙。不要盲目跟風,重蹈《正義聯盟》的覆轍,不僅票房不保,亦在觀眾心中留下負評。   資料來源:LRM

【轉虧為盈】Marvel如何起死回生?

大家都想成為復仇者聯盟的一員,成為超級英雄,救人也自救。 事實上,Marvel的路並非一帆風順,能走到現在如此成功,Marvel是自己的英雄。 Marvel從破產到如日中天——《復仇者聯盟3》在全球最高電影票房排名第四,《復仇者聯盟4》也想必將打破不少記錄——靠的不是超能力,而是決策人的遠見,助Marvel捕捉電影市場的潛力,透過翻拍將漫畫中的超級英雄拉到銀幕上,創造如今的輝煌。   破產 1939年,Marvel作為漫畫出版社在紐約創立,它的作品《蜘蛛人》《美國隊長》《X戰警》等等家喻戶曉,在1960年至1980年的漫畫銷售量非常可觀。 但到1980年代末,漫畫市場漸見萎縮,在題材氾濫﹑網路興起﹑漫畫市場萎縮等多重打擊下,紙本漫畫只能愈賣愈差。 1996年,Marvel更宣告破產。   賤賣電影版權 漫畫市場疲軟而電影產業興起,成為Marvel的轉捩點。大家都明白不可能再靠紙本漫畫銷售來維持盈利,那便要開拓新的方向,甚至作「開山牛」將英雄搬到銀幕中。 破產後,艾拉德(Avi Arad)上任,他被視作Marvel的救世主。他相信未來的電影技術與市場發展,會讓英雄電影紅遍大街小巷。 但資金是一大難題,Marvel只好有條件地販售電影版權給其他電影公司,如《蜘蛛俠》賣給Sony﹑《驚奇4超人》《X戰警》賣給20th Century Fox。這亦造成觀眾的困惑:蜘蛛俠是不是Marvel的角色?有沒有可能看到《復仇者聯盟》和《X戰警》的合併? Marvel以700萬美金賤賣《蜘蛛俠》,結果Sony所拍的三部電影竟狂賣25億美金,Marvel只能拿到微薄的分紅,令他們十分懊悔。   踏入電影宇宙 2008年是Marvel的關鍵的一年。《鐵甲奇俠》大賣,Marvel從谷底翻身,成為他們踏入電影宇宙的第一步。 電影的成功中,到位的劇本﹑導演﹑選角缺一不可。艾拉德與監製凱文費吉(Kevin Feige)聯手合作,作出大膽決定,包含決定翻拍漫畫知名度不高的《鐵甲奇俠》﹑找來當年充斥吸毒等負面新聞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John Downey Jr.)作主演。Marvel為他提供翻身的機會,他也讓鐵甲奇俠活生生地出現在觀察眼前。 《鐵甲奇俠》票房大收,事實證明超級英雄的電影市場深具潛力,Marvel開始着手透過電影表達漫畫中恢宏的宇宙觀(Marvel Cinematic...

【復聯4破票房紀錄】Marvel超級英雄電影為何如此成功?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Endgame)上映一日就打破香港史上開畫票房紀錄,截至琴日夜晚9點,票房已超過1,861萬元。連無追開Marvel電影嘅朋友都會討論一兩句,甚至為咗跟上潮流,追番未睇過嘅英雄電影。究竟點解Marvel超級英雄系列咁成功?以下為你揭曉。   英雄交纏的宏大宇宙觀 如果提起電影產業中嘅宇宙觀,相信大家會第一時間諗起Marvel嘅超級英雄系列。宇宙觀係Marvel成功嘅第一個要素。 Marvel由2008年嘅《鐵甲奇俠》開始,到最近嘅《復仇者聯盟4》,11年間總共出咗23套英雄電影,當中有超級英雄個人獨立電影;亦有一次過集合眾多人物,滿足觀眾「越多越抵」心理嘅Avengers系列。 幾乎每一部Marvel作品間都有關連,涵蓋好一段時間,各人物故事間嘅銜接息息相關。影迷不時探討Marvel嘅正確時間軸,再討論作品同角色間嘅關係。牽涉人物越嚟越多,Marvel宇宙亦日漸擴闊,Marvel塑造出一個觀眾會墜入去嘅超級英雄世界。   英雄與觀眾之間零距離 Marvel每年推出2至3套電影,一直保持話題度和新鮮感,令觀眾想一直追落去。例如2016年有《奇異博士》同《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2017年有《雷神奇俠3:諸神黃昏》﹑《銀河守護隊 2》﹑《蜘蛛俠:強勢回歸》。 每個超級英雄平均有一至兩套獨立電影,核心英雄如美國隊長更有足足3套,足以令每個英雄都有血有肉,顯示佢哋個性係點:美國隊長謹慎﹑古板;鐵甲俠就玩世不恭﹑個性自卑而外象自傲。 觀眾有足夠時間了解角色嘅故事和成為英雄嘅動機,對每個英雄暸如指掌。即使觀眾唔係漫畫迷,都唔會對英雄感到生疏。如此一來,每個超級英雄建立起個人品牌,有佢哋各自嘅fans同目標客群。   彩蛋增添趣味 Marvel人物經過長時間嘅打造,觀眾大多對每個角色嘅存在價值﹑地位同彼此關係有一定了解。超級英雄係主角定配角,個別存在定一齊打鬥都唔奇怪。 英雄之間其實起互相支援嘅作用,片尾嘅彩蛋為每部電影增添趣味,更深係建立角色之間嘅關係,不同角色係《復仇者聯盟》碰面時,先唔會咁突兀。 同時彩蛋引起討論,一環扣一環,前一部戲會透露後一部戲嘅內容,增加戲迷「追戲」嘅欲望。好似《奇異博士》片尾彩蛋出現雷神飲啤酒情節,其實係為2017年尾上映嘅《雷神奇俠3:諸神黃昏》鋪路。 而《復仇者聯盟》系列可謂係Marvel最核心嘅產品。佢係票房保證,係市場上競爭力十足,串聯起所有超級英雄,畀佢哋聚首一堂,人氣想唔高都難。

【產業轉型】ZARA﹑H&M全球計畫關店400家 漸被網路潮牌取代?

兩大全球服裝企業「ZARA」和「H&M」是傳統快時尚的代表,快時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雖緊貼潮流,款式多樣,適合男女老幼,但衣服質素參差,往往穿不過3季。 「ZARA」和「H&M」憑着快速擴張新店和大批量生產而發展蓬勃,但近年為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紛紛迎合消費者,開始調整業務模式,不再只專注於擴張店舖,甚至提出了一年合計關閉400家店規模的計劃。旗下擁有ZARA等約7500家實體店鋪的Inditex,上年關店數達355家,今年則計劃關閉小型店鋪和商圈重疊的虧本店鋪等250家。事實上,員工數對企業造成壓力,實體店的成本支出遠遠大於網店。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近年新興潮牌在市場上蔚為風氣。它們使用新型商業模式,透過社交媒體(SNS)開展市場營銷,贏得年輕一代的支持;同時建立起低成本的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比「快時尚」更快更多的選擇。   服裝行業營運模式歷經數次轉變。此前,服裝供應鏈由許多企業參與其中,產品從縫紉工廠運到服裝企業,再經由百貨商場等零售店流向市場。隨後,美國的GAP﹑日本的UNIQLO﹑歐洲的ZARA採用SPA(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經營模式),服裝企業建立品牌,從產品的企劃﹑生產﹑物流,再到銷售均一氣呵成,自己負責。這些企業將生產委託給低人工成本地區的工廠,開創「快時尚」局面,改變市場格局。 但網絡世界快速興起,最近網絡型SPA搶攻市場,企業不僅在生產和物流上靈活運用IT技術,在銷售方面也依託網絡來完成。不像ZARA般開設過千家的店鋪,卻仍然可以包攬全球生意。甚至能透過網絡來快速應對消費者的變化,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消費者們的購買情況和口味,從而縮減庫存,推出消費者合意的產品。   以英國在線零售服裝品牌「Boohoo」為例,該公司於2006年設立,2017財年(截至2018年2月)的銷售額為5億7900萬英鎊(約合58.7億元港幣),是上財年的2倍。 為了不讓消費者感到厭倦,網站每天會上架200款以上的新商品。在其網站上,不時出現「設計很潮」﹑「客服回覆速度很快」等評論。在以往的服裝行業中,企業會預測潮流﹑設計商品﹑制定銷售計劃並大量生產,這會造成剩貨問題。Boohoo卻壓低首批商品的銷售和產量,上市後根據社交媒體來觀察消費者反應,再決定是否追加生產,因而減少成本及資源。 另外,主要銷售女裝的英國網路潮牌「Missguided」最近的銷售額達到2億1500萬英鎊,增加至4年前的約4倍。它們將生產基地建在主要市場附近以構建高效的供應鏈,產品從提案至銷售所需時間大大縮短,最短1星期左右即可。 網絡世界為各產業帶來衝擊。服裝企業想繼續生存,不被淘汰,就必須滿足消費者追求性價比及快捷的心態。   資料來源: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