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C
Hong Kong

城中熱話

相關分類

更多文章

【名牌效應】打入十強的香港企業就是它! 2019全球奢侈品力量排行榜結果出爐

不論是中環、銅鑼灣或尖沙嘴,金舖或名店都是「總有一間在你附近」,足見奢侈品受歡迎程度。早前德勤(Deloitte)公佈「2019全球奢侈品力量調查報告」,顯示即使近期不少地區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奢侈品市場仍正在穩步成長。頭十大企業之中,除了知名外國牌外,當中亦有香港企業上榜,一起來看看是哪間吧! 德勤分析截至去年6月30日之前的財務報表,全球排名前100奢侈品企業的總銷售額達到2,470億美元,較去年度大幅增長300億美元。頭十位奢侈品牌的銷售額接近總數的一半,為48.2%,總成長率為14.2%,超過百大10.8%的成長率。 頭三位排名與去年相同,第1位是旗下有多個知名品牌,例如Louis Vuitton、Céline、Christian Dior、Fendi、Givenchy等的法國公司LVMH,銷售額達279億美元(約2,189億港元),按年增長達17.2%。第2位為美國公司Estée Lauder,銷售額逾136億美元(約1,073億港元),按年增長15.7%。Bobbi Brown、Cliniqu等美妝品牌都是由Estée Lauder擁有。瑞士歷峯(Richemont)擁有Cartier、 Piaget、Vacheron Constantin等多個知解珠寶及手錶品牌,以銷售額128億美元(約998億港元)排第3,按年增長3.1%。 第4位法國開雲集團(Kering)憑Gucci、YSL、Balenciaga等強勁銷售表現,增長率達27.5%,其中線上銷售增長更超過70%,成為前十大奢侈品企業之冠。2018年首次公開財報的香奈兒(Chanel)躍升為第6名,而去年第8位的拉夫勞倫(Ralph Lauren)則不入十大。 歐洲奢侈品企業表現繼續出色,意大利今年有24個奢侈品企業入圍,是企業數的最多國家,而法國則以18.7%增長率,及23.5%銷售額佔比成為各國之首。   周大福進入十大 在十大奢侈品牌中,一共3間來自法國,來自美國及瑞士的企業同樣都是2間,而意大利、英國及香港各有1間。唯一僅有香港企業,就是大家非常熟識的周大福珠寶集團,以75.7億美元(約593億港元)銷售額排行第九,按年增長15.4%,比去年上升一位。據周大福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年銷售額已經達到667億港元,按年增長達12.7%。周大福目前在中國內地擁有共2988個零售點,港澳則有146個。周大福內地業務的主要經營溢利為50.045億元,按年增17.3%,現時營業額佔比當中,內地有超過一半的貢獻,佔64%,港澳及其他市場則佔36%。而港澳營業額當中的46.5%來自國內自由行旅客,可見內地消費者是購買主力。  

【營銷之道】SONY旗下副品牌一大堆 哪個盈收最勁?

SONY旗下電子產品不計其數,涵蓋遊戲主機至家庭影視音響,有趣的是不同類別產品都有個別品牌,例如電視影音BRAVIA、數碼影像攝影Cyber-shot。SONY熱衷採用副品牌(Sub-brand)營銷策略,那麼哪個副品牌最賺錢呢? SONY採用副品牌策略,主要是依照產品特點,創造出鮮明品牌形象,同時通過主品牌名氣,方便開拓不同電子產品市場,從中取得最大效益。當中有一些SONY副品牌是因為公司併購而出現,例如數位單眼相機(DSLR)品牌α(alpha),就是SONY在2006年收購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影像事業部門後的產物,讓SONY正式進入DSLR市場。又如2001年SONY與瑞典愛立信共同合資各50%,成立「Sony Ericsson」品牌以進軍手機市場。到了2012,SONY就收購愛立信股份,將公司重新命名為SONY Mobile,並以Xperia作為旗下手機副品牌。 不過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萬一副品牌失敗,就會為拖累主品牌,帶來不良影響。由SONY一手培植出來的手提電腦品牌VAIO雖然擁有很高知名度,但手提電腦業務卻為SONY帶來巨大虧損,2013年SONY淨虧損1,284億日圓,當中917億日圓營運虧損就是來自手提電腦業務,因此最終SONY分拆VAIO。早前亦有指SONY計劃不會在明年推出的新手機背面印上Xperia字樣,意味副品牌Xperia將會消失。從SONY 2019年第一季財報中可見,手機業務轉虧為盈,有10.39億日圓,不過Xperia手機在去年合共虧蝕970億日元,也是不爭事實。 遊戲業務最賺錢 SONY早前公布截至6月底的首個財季業績,銷售額為1.93萬億日圓,按年下跌1.4%,淨收入為 1,521 億日元,按年下跌 32.8%。經營溢利則上升18.4%,至2,309.25億日元。2013年面世的Play Station遊戲主機PS4銷量依舊強勁,上季銷售320萬部,至今年6月底總銷售量已突破1億,而數位遊戲下載數字亦超越實體光碟銷量,相信Play...

【突破自己】跳出舒適區沒有想像中困難!5大方法助你變得更好

我們經常聽到「突破舒適區」,有人會選擇大膽嘗試,讓自己每天充滿刺激挑戰,亦有的人喜歡風平浪靜地過日子。不過,大部分人習慣安於現況,要改變看似並不容易,但其實只要願意踏出一小步,克服一些自己想要逃避的事都已經是一種挑戰。今次就讓小編告訴大家吧! 本能排斥改變 選擇安於現狀 「舒適區」、「舒適圈」都是指人把自己行為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對當中各種人事都非常熟悉,讓自己感覺舒服自在一點,從而有信心保持表現穩定。人類都是慣性動物,不喜歡輕易作出「改變」,因為當中會感受到恐懼不安這些讓人不舒適的情緒,過程中亦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各種痛苦,自然很想迴避,我們會各式各樣藉口,來促使自己去做更容易的,更舒服事情。所以如果能夠選擇,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希望保持現狀。 可惜並不是所有狀況都會如自己所想般進行,為此就必須作出「改變」。同時,若一個人留在舒適區時間愈長,惰性就會愈大,更加難以改變。而透過跳出舒適圈,我們可以嘗試用另一種思維或者行動方式去處理,發掘出更多可能性,讓自己能力進步提升,更可能改變一些壞習慣,促使成長。當我們學會享受「不適」後,就會發現感覺並不太壞,也對自己轉變感到高興。只有突破舒適圈,我們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個程度。 要有持續改變的心 假若想跳出舒適區,就要先學習「面對改變」,以下5個方法能夠讓你作好準備: 1.先了解希望改變的根本原因(自願性/迫於無奈需要改變) 2.找出改變動力與好處,激勵自己 3.預想改變後各種可能狀況,制訂應對方案 4.理解及承擔改變後風險 5.確立方向,保持續改變的心,勇往直前 跳出舒適圈方法有很多,也不是想像中困難,最重要是有持續改變的心。例如有些人逃避運動健身,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運動後肌肉酸痛的不適感,但如果慢慢有意識地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就能逐漸提升忍耐力。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變得更有活力。又有些人認為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既要整理思緒,又要有組織地清楚表達。但若果踏出第一步,嘗試先把論點整理出來,寫成一小段文字,最後就能集結成篇。同時邏輯及思考能力亦能逐漸加強,對於專注力也是一種鍛煉。 勇氣往往是一鼓作氣,如果持續追求新目標,相信大家都會願意嘗試做出各種各樣改變,不再永遠停留在舒適區。

【全市瘋狂】上海Costco開幕半日緊急關閉!拼命搶購有原因

美國第二大零售商Costco,首間分店前日正式在上海開幕,吸引大堆民眾蜂擁而至,但因民眾瘋狂搶購貨品,使秩序大亂,結果Costco當天下午便暫停營業。Facebook、Twitter、微信及微博都瘋傳多段市民「喪屍式」搶貨影片,到底有甚麼因素令他們拼命搶購? 展開「生肉爭奪戰」 網路上盛傳各種上海市民在Costco喪屍般瘋搶影片,例如商場鐵門還在緩緩上升時,大批民眾就已經迫不及待從縫隙鑽進去,更有不少顧客展開「生肉爭奪戰」,戰況激烈。   自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當局甚至出動「限購令」以穩住豬肉價格,但仍無法壓抑升勢。根據《中國養豬網》豬價系統顯示,中國生豬平均價在8月中曾經出現單日漲2.8%、單週更上漲11%的情況。而上海單日每公斤生豬肉價格為27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13元人民幣漲價一倍。另外美中爆發貿易戰,中國限制美農產品進口,今年4月更對美豬加徵25%關稅,累計美豬關稅稅率達62%,也是造成價格暴漲原因。 豬肉價格上升,連帶其他肉類價格也一同上漲。但Costco一隻烤雞卻只售37.9元人民幣(下同),牛扒每公斤89.9元,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幾乎都被迅速搶購一空。   ●自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豬肉價格不斷上漲,造成民眾瘋狂搶肉。 ●上海Costco隆重開幕,不少顧客正在搶購烤雞。(網上圖片) 為中國帶來新零售概念 會員制超市形式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絕對是新概念。在中國,大部分超市會員卡功能都只是為儲積分或是提供部分折扣優惠。而Costco會員制是一種購買資格,消費者要先繳交會費成為會員,才能進入商店選購。而Costco商品便宜,幾乎所有商品都是批發價。Costco更提供試吃,消費者可以無限量任吃,而退貨條款更是前所未見,包括食品開封後亦能退貨,以及電子商品 90 天內均可退貨,令大批消費者都抱持好奇心,目前已經吸引了約13萬人交費入會。 商品價格實惠 對海外商品需求強勁 Costco最吸引消費者的地方就是便宜,非食品類的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30%到60%,食品類則低10%到20%。例如「貴州茅台酒」現時炒價為每支2400元,但Costco只售1498元,因此短時間就被搶光。另外,Costco內有Parda、Hermès、Chanel、MCM、Burberry等歐洲名牌奢侈品,價格亦有價惠,例如MCM皮質雙肩袋在中國網購平台「天貓旗艦店」售價超過5500元,Costco卻只賣4399.9元。此外Chloe、Burberry、Boss等香水統一價格為每支399.9元,更讓民眾為之心動。而現時正值中美貿易戰,Costco主打海外進口貨,除了自家品牌科克蘭(Kirkland Signature)外,還有很多進口品牌,例如3M、Alpecin等等,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極具吸引力。 Costco若來港是否能夠成功? Costco屬倉庫類商場,所需面積較大,上海Costco建於郊外,佔地面積2萬平方公尺,可是香港寸金尺土,一來租金成本變得昂貴,二來若選址不方便,亦未能帶來人流。而在美國起家的Costco所售賣產品多是大包裝,連購物車體積都是普通超市購物車兩倍,但一般香港家庭居住面積小,沒有多餘空間作糧食儲備,同時香港本身就有不同商店貨品可供選擇,外國貨品受歡迎程度亦不及日本貨。值得一提的是,Costco自1999年就計劃進入中國市場,直到2014年10月他們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在天貓國際開賣食品及保健品,藉此了解中國消費者喜好及消費習慣。而在2017年9月,Costco又開設天貓官方旗艦店,商品種類比以往更加多。這次上海實體店由選址至商店種類選擇都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相信Costco若打算進軍香港,同樣需要從香港消費者喜好及習慣著手調查,再作打算。

【生財有道】封站對港鐵接近無影響?拆解港鐵賺錢大法

港鐵自上周六周日,在觀塘及荃葵青遊行期間直接關閉多站個車站,引起市民不滿。究竟這家掌握香港命脈的鐵道系統,關站成本以為會損失很多?就讓筆者分析港鐵不同賺錢門路啦! 港鐵公司過去之所以有豐厚盈利,主要是靠「鐵路加物業」業務發展模式,成立初期與地產發展商合作,在車站與車廠上蓋興建住宅及商業物業,例如早年綠楊新邨、德福花園,近年亦有日出康城等等。雖然近年可供港鐵發展的住宅土地減少,自2011年起港鐵物業發展佔比亦逐年下調,但今年仍錄得25.74億港元收入。 雖然現時港鐵多半收入來自客運業務,截至去年12月底,港錢客運業務收入為194.9億元,按年增加7.1%。不過,港鐵旗下商場及寫字樓投資物業同樣帶來相當可觀的盈利,比去年增加3%至47.48億港元,2018年物業租賃業務收入就佔了總收入4成。目前港鐵擁有13個大型商場,包括九龍站上蓋圓方、九龍灣德福廣場、青衣城、將軍澳PopCorn、沙田連城廣場及荃灣綠楊坊等,另外還擁有國際金融中心二期18層寫字樓等。按可出租樓面面積計算,單是零售物業就有217,486平方米、寫字樓有39,410平方米,另外其他用途物業則有17,764平方米。每個港鐵旗下購物商場最大優勢是連接港鐵站,帶來源源不絕人流,就算車站商舖面積小、呎價比旺區地舖貴,仍然因為位置及營業時間比其他商舖長,吸引商戶「爭住租」,不愁沒有租客。 港鐵公司還提供港鐵物業管理,管理合共99000個住宅單位以及772000平方米的寫字樓及零售面積,收入比2017年增加5.1%至3.07億港元。隨著業務發展,港鐵公司亦從車站商店租賃、廣告以及電訊服務合共賺取64.58億港元。現時港鐵車站商店數目為1,470間,租金收入亦有6.8%增長,為44.24億港元,2018年車站商務收入就佔了總收入接近6成。由此可見,港鐵在物業發展、物業租賃業務、物業管理以及車站商務4方面加起來的總收入就已經達到140.87億港元。 鐵路物業投資國際化 此外,港鐵公司在全球各地,包括加拿大、歐洲及澳洲都經營大量業務,合共有6.68億港元收入。而中港鐵採用「鐵路加物業」模式營運內地項目,而最賺錢當然是地產發展項目,例如深圳住宅及商場項目「天頌」和位於北京的商場銀座Mall。內地鐵路業務及地產業務佔比增加至2.08億港元。 在未來數年,港鐵將會繼續推展約20,000個住宅單位和增加三個商場,分別位於將軍澳「日出康城」、大圍及黃竹坑,相信未來港鐵收入會持續增長。即使港鐵關站大半天,對營收沒有太大打擊,加上政府指是次封站不需要被罰款。所以說到底,始終最受影響的是一眾商店及無車歸家的小市民。 資料來源:港鐵公司年報

【亞馬遜大火】總統鼓勵砍伐 巴西政府為發展經濟犧牲雨林

供應全球20%氧氣,有「地球之肺」之稱的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發生大火,所產生的濃煙即使身在太空中亦清晰可見。大火持續燃燒備受國際關注,但大家可能沒有想過,今次山火可能與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鼓勵砍伐的經濟政策有關。 經濟持續疲弱 破壞雨林求變 巴西經濟從今年開始出現倒退,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2%。多間金融機構都將巴西今年經濟增長預測降低,而巴西經濟部在5月份已經公佈,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從2.2%下調至1.6%。總統博爾索納羅自2108年上任總統以來,為了改善國家經濟,選擇開發最有價值且資源充足的亞馬遜熱帶雨林,當中面積460萬公頃,比香港大42倍的倫卡自然保護區(Renca)就成為目標。保護區蘊藏豐富礦物,包括金、鐵、銅和錳等資源,原本一直禁止採礦活動,以避免受到外國礦業公司威脅,但可惜還是逃不過政府開闢。 同時,巴西政府亦籌備不少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例如在熱帶雨林中心、西北部城市Santarém的亞馬遜河上興建橋樑,以及在流經亞馬遜河流域心臟地帶的其中一條支流「塔帕若斯河」(the Tapajós River)上興建巨型水壩。這些基建在不同程度上破壞雨林。 巴西政府認為開發雨林地區,不但能刺激巴西低迷經濟,還可以吸引新投資者,增加當地人就業機會。可是,政府准許農夫採用放火燒山方式開墾土地,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早前公佈數據,指出今年1月至8月,亞馬遜雨林已發生超過7萬2,000次山火,比去年同期增加80%。亞馬遜熱帶雨林面積迅速縮小,而炎熱天氣加上旱季,山火輕易便會失控,蔓延至整個熱帶雨林,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環保人士和氣候專家批評巴西政府只為了經濟,犧牲保護雨林政策,亞馬遜雨林不但擁有無數稀物種,更被認為是有效減慢全球暖化重地,大火帶來的影響及損失將會是全球性。

【用錢買享受】為甚麼頭等空位多但永不取消﹖

搭火車搭飛機,設有頭等座位是很平常的事,但有些路線或航線的頭等座位卻只得「小貓三數隻」,相反一般車廂或客艙卻人山人海,究竟為甚麼仍有存在必要? 空位多不等於蝕大本 「一分錢一分貨」,付更多錢坐頭等,自然換來較佳使用體驗,當然這個也不限於交通工具。又以飛機頭等為例,頭等優勢不單在於乘坐一刻,更是起飛前和起飛後的服務,當然這個價錢也包括心理上的優越感在內。不過今次要講的重點不在於頭等有甚麼服務,而是大家有時或會發現,有些航班、火車路線明明頭等無人坐,但普通車廂卻擠迫得水泄不通。為甚麼還要設立看似無生意的頭等艙或頭等車廂﹖ 這次編者以2016年開通的深圳地鐵11號線為例,這條來往深圳福田區和寶安機場的地鐵線,設有四節普通車廂及兩節商務車廂,但兩者載客量卻差天共地,不少班次出現普通車廂非常擠迫,但商務車廂卻空空如也。不少人質疑商務車廂存在必要,但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首先要知道商務車廂車費為普通車廂三倍,從福田前往深圳機場需要人民幣21元。但深圳地鐵早前公佈,11號線每日約有二十萬人乘搭,商務車廂佔約兩萬人,即約一成,周末商務車廂更佔總客量近20%。這個數據對商務車廂存在必要有很大影響,因為一個頭等乘客等於三個普通乘客車費,所以平日這10%乘客的車費佔總收入很大機會高達20至30%,周末佔總收入更可能有40%。由此證明,頭等乘客量少不代表蝕大本,而且11號線只是通車幾年,很大機會未來客量仍會繼續上升,成為收入來源。 ‧深圳地鐵11號線商務車廂為普通車費三倍之多。(官方圖片) ‧ 雖然客量不多,但以客量來說,它的車費收入卻佔全車20%以上,所以仍能「對得起」它的表現。 周末頭等席也很易滿座!? 如果付了錢但頭等滿座,不單浪費金錢,可能連出行心情都消失得一乾二淨。據JR東日本統計,頭等車廂「Green Car」在每日早上七至九點開往東京的列車,以及下午六至八時返回近郊地區的頭等席滿座率極高。不過不單是商務乘客,星期六日較多家庭出行,因為人數較多,而且希望舒適旅行,所以頭等座同樣很易滿座。另外日本車廂因頭等收費固定,所以若果列車運行距離愈長,頭等車廂受歡迎程度愈高。 總結一句,不論搭飛機或者火車也好,最好先看清楚有沒有空位。從經濟學來說,這是一種「差異產品」概念,即產品上存在差異,因此價錢有所分別。部份消費者會願意用較高價錢,換來較好服務及享受。所以票價等級高,都是為了讓消費者獲得更良好的體驗及優越感。相反如果付了錢才知滿的話,只會令乘車體驗更差,影響心情。 ‧ 不好以為只有繁忙時間才多人坐頭等車廂,其實星期六日也深受家庭長距離出行歡迎。 ‧ 大家上車前最好確認有沒有空位,否則「連本帶利」也浪費了。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串流大戰】與迪士尼正面較量!Netflix勝算有多大?

喜歡「煲劇」的朋友,相信對Netflix絕不陌生。作為世界串流影音平台先驅,Netflix今年第一季全球付費會員數已突破1.48億,第一季營收高達45.2億美元,而第二季度營業額更達到49.23 億美元,按年增長26%。根據《2019 全球市值百大企業排名》報告,排名52位的Netflix市值約 1,560億美元,非常厲害。 Netflix如此成功,使很多大型企業計劃發展串流影音事業,除了Apple及Amazon兩大巨頭外,被外界視為「Netflix真正對手」的迪士尼,已確定其自行開發與營運影音串流服務「Disney+」將於11月12日正式直接進軍美國及海外串流影音市場。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表示他們認為「Disney+」最終將會超越 Netflix,成為最大串流影音服務商。到底Netflix串流龍頭地位會否不保? 逐步展露野心 早在 2015 年,迪士尼開始在英國試驗一款名為「Disney Life」的應用程序,提供經典電影、電視劇和音樂等內容。2016...

【品牌故事】國泰漸失英資色彩 從標誌演變可見端倪?

近月關於國泰航空新聞鬧得熱烘烘,成為港人關注焦點之一。自1946年成立起,憑著大股東太古的英資背景及當時港英政府支持,國泰享有航空專利權,一直穩步發展,創下多個「第一」。發展至今,國泰經歷多次股權變動,漸失英資色彩。其實從其標誌演變,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叫「Hong Kong Airlines」太過普通? 國泰航空公司是在1946年,由美藉前空軍飛行員羅伊·法瑞爾(Roy Farrell)及澳洲籍飛機師雪梨·德坎措(Sydney de Kantzow)成立,希望將一些急需物資從澳洲運到戰後中國。一開始他們以「澳華出入口公司」名義在上海發展,後來才將總部遷往香港。 或許大家都不知道「Cathay Pacific Airways」這個名字其實非常有意思。原來「Cathay」是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對中國的古稱,感覺典雅,而法瑞爾和·德坎措希望有朝一日,他們在香港建立的航空企業可越過太平洋,再加上兩人都認為「Air Hong...

【錢作怪?】同Sony傾唔掂數 蜘蛛俠或要再次告別Marvel

《蜘蛛俠:決戰千里》全球大賣,讓不少影迷都非常期待蜘蛛日後在Marvel電影世界發展。不過根據外媒《Deadline》報導,迪士尼與Sony Pictures就《蜘蛛俠》分賬問題陷入分歧,將來蜘蛛俠或許不能電於 Marvel 電影中出現。可能有部份讀者會對這次商業紛爭一頭霧水,現在就跟大家詳細解釋Marvel與Sony Pictures之間的恩怨吧! 角色版權交易 這次決裂要追溯到1999年Sony Pictures與Marvel的角色版權交易。當年Marvel面臨財困,急需要資金應急,向Sony Pictures提出以2500萬美元(約1億9500萬港元),出售旗下「鐵甲奇俠」(Iron-Man)、「蜘蛛俠」(Spider-Man)以及「復仇者聯盟」等漫畫角色版權,最終只有「蜘蛛俠」以1000萬美元達成交易。 2009年,Marvel被迪士尼收購後,著手買回不同英雄角色版權。2018年7月,迪士尼以713億美元收購霍士(20th Century Fox)影視資產,包括早年被賣走的「變種特攻」(X-MEN)及「神奇四俠」(Fantastic Four),只剩下「蜘蛛俠」系列電影拍攝版權仍在Sony手上。 ●「蜘蛛俠」(Spider-Man)原本是Marvel漫畫角色。 冀打破Sony獨享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