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C
Hong Kong
城中熱話【國泰折翼】曾令港人引以自豪走到大裁員 回顧國泰航空發展變遷

【國泰折翼】曾令港人引以自豪走到大裁員 回顧國泰航空發展變遷

國泰今日宣佈重組旗下的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港龍(Cathay Dragon)、香港快運(HK Express),港龍即時停運,並以「Cathay Express」名義營運廉航,其他則由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營運,意味港龍品牌將成歷史。國泰航空自1946年成立起,憑著大股東太古的英資背景及當時港英政府支持,享有航空專利權,一直穩步發展,創下多個「第一」。發展至今,國泰經歷多次股權變動。現在一齊回顧這間香港本土航空最有代表性的航空公司規模變遷!
 
叫「Hong Kong Airlines」太過普通?
國泰航空公司是在1946年,由美藉前空軍飛行員羅伊·法瑞爾(Roy Farrell)及澳洲籍飛機師雪梨·德坎措(Sydney de Kantzow)成立,希望將一些急需物資從澳洲運到戰後中國。一開始他們以「澳華出入口公司」名義在上海發展,後來才將總部遷往香港。或許大家都不知道「Cathay Pacific Airways」這個名字其實非常有意思。原來「Cathay」是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對中國的古稱,感覺典雅,而法瑞爾和·德坎措希望有朝一日,他們在香港建立的航空企業可越過太平洋,再加上兩人都認為「Air Hong Kong」、「Hong Kong Airlines」實在太過普通,所以最後決定將公司重新命名為「Cathay Pacific Airways」。至於中文名稱方面就曾經出現過幾個版本,包括「香港太平洋航空」、「國泰太平洋航空」等。後來隨著中國客人增加,才正式確立中文名稱為「國泰航空」。

●國泰早年的宣傳單張,明確列出為屬於英國的航空公司。

標誌演變反映股權變動?

香港最主要英資商行太古洋行(即太古集團前身)在1948年收購了當時為澳美合資的國泰4成半股權。國泰標誌由1960年代起就附有太古集團名稱及商標。即使後來在垂直尾翼上加上白色及深綠色間條塗裝,但除「Cathay Pacific 」字樣外,同樣印有太古集團名稱及標誌。直至1980年代,標誌作出少許改動,但仍以綠白條紋垂直尾翼為主,繼續保留太古集團名稱及商標,當時太古持有國泰70%股權,匯豐銀行有30%。

不過自80年代尾起,國泰經歷多次股權變動。在1987年,太古與匯豐以23億港元向中信泰富出售12.5%國泰股權,成為第三大股東。不久,國泰航空就決定更新企業形象,於1994年開始使用為港人熟悉的「翹首振翅」標誌,結合中國書法筆觸與飛鳥展翅姿態,為國泰增添「亞洲特色」。而到了2014年底就改用更加簡潔清晰的新版標誌,沿用至今。目前太古雖然仍持股約45%,中國國際航空持近3成,不過國泰英資色彩已逐漸被淡化,國泰標誌上的太古集團商標及垂直尾翼英國國旗早已消失。

 
收購港龍擴充發展 成不少港人前往內地的首選
雖然國泰內部經歷多次股權變動,不過同時亦不斷擴充發展。國泰上世紀的本地競爭對手是港龍航空,1985年由商人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及中資機構華潤、招商局等組成的「港澳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不過初期業績持續錄虧損,至1989年,國泰航空陸續購入港龍股份,部署將港龍收歸旗下,翌年以第二大股東身份接管港龍。2006年,國泰航空、中信泰富、國航 (00753) 組成聯盟,宣佈斥資82.2億元全面收購港龍航空,自此港龍航空收歸於國泰麾下。國泰港龍航空的航點約有46個,當中以連接內地航線為主,但亦包括亞洲各地,如泰國清邁及越南河內等。2016年國泰航空重整旗下品牌,港龍易名「國泰港龍航空」,機隊亦改頭換面,採用與國泰航空相同的「翹首振翅」圖案,只是變成紅色版本,飛龍圖案亦移至機首,機身亦印上「國泰港龍」字樣。

●2016年,港龍航空易名「國泰港龍」,機尾「紅龍」被與國泰「翹首振翅」標誌取代,但保留小飛龍圖案在機頭。

 
 
收購快運涉足廉航
國泰航空早年曾表明不會參與廉航業務,不過近年廉航需求急升,影響傳統航空公司的市佔率,迫得國泰亦要順應潮流。2013年,前身是港聯航空的「香港快運」(HK Express)推出短途航線,並且增加日本冷門城市的航點,深受港人歡迎。2019年,國泰宣布斥資50億元收購快運,當時國泰發聲明指,快運能配合國泰航空集團四通八達的航空網絡發展。

 
「賭輸期油」風波被批管理不善
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仍然維持封關政策,旅客和航班數目大幅減少,國泰航空同樣受到嚴重打擊,不過早在疫情爆發前,國泰因巨額燃油對沖虧損導致業績「見紅」。2014年,國泰管理層當時錯估油價走勢,進行長期且比例較大的燃油對沖,導致2015及2106年期間,國泰在燃油對沖上年均蝕逾84億元,2014年至2018的五年內,共蝕近257億元,令人嘩然。燃油對沖失利令國泰處於虧蝕狀態,更屢傳裁員及減薪潮。國泰近年調整其燃油對沖政策,減少對沖比例,虧蝕雖稍有回落,但仍未能轉虧為盈。在疫情爆發後,國泰客運量大減,由2020年1月的301萬人次,跌至9月只有4.71萬人次,按年跌幅98.1%。最低是4月份,客運量只有1.37萬人次,按年跌幅99.6%,須尋求政府出資273億救亡。

曾幾何時,國泰航空伴隨著香港經濟起飛,是香港人引以自豪的本地企業,但國泰近年醜聞不斷,包括洩露940萬名乘客個人資料事件、多名員工捲入反修例及違法事件被捕,以及其事故頻生、服務水平差劣令乘客投訴不絕等,突顯管理不善狀況,結果在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名榜由冠軍跌落第3位,更被冠以「因航」之名。到底在疫情過後,國泰又能否再次展現昔日風光?

更多文章